在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长娄勤俭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摆在首位;坚持不懈地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发展红利;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努力创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范例;以更大的耐心、定力和步伐解决环境问题;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任务,与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确立的“三个陕西”战略一脉相承。贯彻省委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就是要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紧紧围绕“经济发展难题、民生改善重点、生态建设热点”的战略布局,使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呈现出新的成效与活力。
“三个陕西”战略构想初步呈现
近年来,陕西省始终围绕“三个陕西”战略谋划发展,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轨道上不断迈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富裕陕西”建设活力初显。201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迈过一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6万元。2014年,面对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的不利形势,陕西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取得不俗的成绩,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77万亿元,增长9.7%,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增速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地方财政收入近1890亿元,同比增长13.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非能源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能源工业13.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1683.5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35%,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城市居民收入2.4366万元,增长9%;农村居民收入7932元,增长11.8%,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10和第8。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不减反增,体现出发展成果最终让人民共享的态势。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将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保障房建设、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投入,构建“和谐陕西”。从2007年编制全国首个省级五年“民生预算”,到推行“两个80%”,以制度“硬指标”,确保民生投入“制度化”。在社会保障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十连调”,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648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116元,居全国第12位。去年,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标准从此前的最高80元,提高到了200元,增幅达15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高出国家标准30元。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3.4万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1.59万套,全省25.3万户群众乔迁新居,26.75万农民工子女免费就学。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同时,民众也享受到了改革红利,不断向着小康生活前行。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以来,陕西省不断强化生态治理,强化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美丽陕西”日益成为现实。2000年以来,陕西省降水增多,沙尘天数下降,省内黄河水系支流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曾经大片大片的黄色区域,如今已被绿色覆盖。最为珍贵的是,由此产生的植被固碳量达到6937万吨/年,年均增加148万吨;植被释氧量年均增长397万吨。2014年,节能环保支出111.7651亿元。针对突出问题,陕西省实施铁腕治理,全年共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提标改造630万千瓦,拆改燃煤锅炉2347台,造林绿化497.6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46万亩,退耕还林56万亩……如今,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下,陕西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在,娄勤俭省长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将之概括为“三个压力”与“四个信心”。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在正确认识宏观经济环境新变化、准确把握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新要求中,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全面开创“三个陕西”建设新局面,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一是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扩大向西开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是激发人们创造力的必要途径。在新常态下,陕西省要善于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大布局,顺势而为,借外力强内力。要充分利用陕西省科技、能源、人文旅游等产业优势,在扩大开放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率先联合丝路沿线省份与国家规划旅游线路,加快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通过成立与沿线省份外向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形成区域内产业梯度层级。引导省内能源骨干企业参与周边国家的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扩大装备制造、日用消费品企业参与沿线国家投资,带动陕西省优势品牌产品的出口。通过申报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力求通过机制创新,让陕西成为“丝路经济带”的开放新高地。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释放社会创新活力。要重点围绕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新部署,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让更多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逐步将增值税覆盖至生产和服务全部环节。要积极推进神木、府谷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要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为“三个陕西”建设注入不竭源泉与动力。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西部能源大省,陕西省要完全改变“油主沉浮”、“煤唱主角”的产业结构也不现实。但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新型化,却是可行之路。通过实施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及服务、文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多元化的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导入低碳经济模式,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通过节能减排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实现陕西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
四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动力。去年,陕西省有100.22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继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是要将产业发展放在城镇发展的重要位置,使进城农民有业可就。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进程,用土地适度流转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帮助农民财产增值,让农民能够参与并分享城镇化利益。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要打造我国内陆地区极具发展活力的关中城市群建设,引领示范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是持续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最关键所在,是使之真正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上来。陕西省的发展成就也告诉我们,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年份,往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公租房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扶持发展小微企业、服务业,释放扩大就业潜力;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要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要通过健全和优化民生保障的制度与机制,确保增进三秦人民的福祉,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