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切换
新闻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陕西新常态下“五力破阵”
2015
01/05
17:36

新年观察 “要坚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践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确保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现在各省都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过程,面对经济下行的共同遭遇,谁先破阵谁领先。”2014年12月25日,省委书记赵正永在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让人得以窥见2015陕西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逻辑。

新常态下的“五力破阵”

陕西经济在新常态下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我用两个月的时间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作为搞经济的,我能清楚地看到这条道路将带给陕西的巨大机遇。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有心脏的,而这个心脏必然是西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张宝通在评述丝绸之路对于陕西的意义的同时,也点出了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将给陕西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样的影响无疑是陕西破阵的锦囊。

陕西破阵,已有锦囊,而智慧理性的实施步骤无疑是关键。

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开放第二季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李振平认为:“丝路经济带是中国开放的第二季,整个改革开放发展的第二生命期。”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我省扩大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趁势而上,使新起点建设成为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亮点。”娄勤俭省长不仅清楚地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的意义,更明白在这条经济带上陕西需要下的功夫。

事实上,陕西已然全方位展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陕韩、中俄产业园区开始建设。鼓励省内企业到中亚等国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产业园区,在良种繁育、资源勘探开发领域与国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而在探索内陆自由贸易新模式方面,陕西整合优化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加快建设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和中亚五国能源交易平台。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多方面搭建形成国家战略性合作平台,构建起国际化市场运行机制体制,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推动我省战略性转型升级,使我省全面建成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这是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使命。”李振平对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有宏观的认识。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是合作也是竞争,在这中国开放的第二季,能不能成为主角将对陕西产生长远影响。

2 创新驱动发展,陕西经济发展内力的必要修炼

2013年12月30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陕西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陕西省成为继江苏、安徽后的全国第三家创新型试点省份。

创新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内生力量。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成功在超临界水环境下利用煤气化制氢及发电的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一技术颠覆了传统火力发电理论,将煤炭利用从“火烧煤”的氧化反应变为“水煮煤”的还原反应,提高了煤电转化效率,使煤炭发电过程实现了无气态污染物和粉尘排放。

根据测算,如在火电行业采用这一技术,全国每年可节约发电燃煤3.28亿吨。有专家分析认为,该技术对于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抢占能源变革先机,保障能源战略安全,加快治污降霾等具有深远意义。

这只是陕西力抓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按照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依托原始创新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比较优势,陕西将面向主导产业搭建多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突破体制机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围绕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实现‘陕西制造’‘陕西配套’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陕西省科技厅厅长李明远表示。

根据科技厅的报告,到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6%,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1.5%,全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突破800亿元

3 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产业转型升级既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也不是空中楼阁的愿望,需要立足陕西本身的特点进行理性、条理的推进。

产业转型首先要立足自身优势,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依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们的转型升级是关键。

到2017年,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超过50%、形成综合化工产能4000万吨以上。在煤化工方面,重点发展烯烃、芳烃、醋酸及中低温煤焦油轻质化等应用产业,形成放射状的“煤-甲醇-烯烃、芳烃、醋酸——化工产品终端应用”及“煤——煤焦油——加氢制轻质油——化工产品”等产业链;在石油、天然气方面,发展“勘探技术研发、新型开采装备——储存装备——输送装备——页岩气化工”产业链;在电力、新能源方面,加快风能、光伏发电与并网技术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在装备制造业方面,陕西以提升装备产品技术水平为抓手,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打造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建设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

一个业界的普遍共识是,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也都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它们的培养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以渭南、西安高新区为重点创建国家级3D打印及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编制完成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互联网经济发展体系。依托西安光机所建设光电孵化器,打造光电信息领域创新创业平台。在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创建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优势产业集群也带来新发展热点,西安稀有金属新材料、卫星应用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积极建设,支持建设西咸新区、中电科信息产业园、软件新城等重点园区。

4 保障改善民生,是投入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

强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陕西执政者的心中有清楚的掂量:真正强大,不在于外表的花花绿绿,而应该是内心的幸福与自信。在现代发展语境下,给予老百姓这种自信和幸福,就要扎扎实实做好民生工程。

自2011年出台“将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的政策后,四年来这一笔用于民生的钱从未动摇过。连续十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达到月均2116元,失业保险金最高标准每月提高到96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提高到人均350元。

就业方面建立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拓展大学生假期进政府见习范围,强化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完善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4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96.3万人。

社会事业方面,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80.36亿元,解决21.8万人学前教育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大学区制、免试就近入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改革。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部实现联网对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等5个省级卫生重点项目建成使用。

5 深化改革开放,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被视作上述改革举措能否切实落实的“验证年”。而改革红利的释放在2015将显现。方玮峰说:“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经济体制改革将对陕西产生巨大牵引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重启改革步子已迈出,落实是关键”,陕西改革的落实显得步伐稳健。

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积极落实国家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工作方案,深化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深化融投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核准投资项目新版目录。出台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改革省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管理体制。

加快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资源型产品、医药、教育等价格改革,缩小省级政府定价范围,进一步完善水电阶梯价格制度。加快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实施不动产等级制度。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制定优化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细则。研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石油、公用事业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

白永秀有“五期叠加”的忧虑,陕西则找到了“五力破阵”的方法。正如赵正永书记说:“平常心、忧患心、自信心是理性看待新常态的关键。”我们已经能看到陕西稳中求进的脚步。

新常态下的陕西考量

毋庸置疑,了解2015年的经济形势,“新常态”是关键词。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那么“新常态”,“新”在哪里?“常”在何处?

《人民日报》的表述是:“新常态,新特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白永秀认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超高速增长、爆发式生产与排浪式消费状态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均衡发展状态。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趋势显现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出了什么偏差,而是30多年超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它的出现也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崩溃,因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韧性、潜力与回旋余地;它是对经济发展状态的总体描述,并不排除短期或者局部的一些特殊情况。

简单的哲学思维方式,事物的发展一定即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认识新常态,必须放在陕西的层面进行特别考量。

陕西决策层对新常态的认识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既为陕西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又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机遇大于压力、发展危中有机。

从年初的爬坡过坎,到现在的机遇与压力并存。不难看出,陕西经济虽然负重,但依然前行。那么在具体的实践向度,它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看数字:

经济速度有相对性,加快发展仍是必然选择

“数字是下来了,但在全国来看还是快的。”陕西省信息中心主任李振平拿出一张2010到2013年生产总值、增速及排名表说道。

这张表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上半年,全国的经济增速从10.4%降到7.5%,陕西则从14.6%降到9.7%,虽然显示出波动下滑的趋势,但是依然高于全国2到3个百分点,同时陕西生产总值排名始终呈前进态势,到2013年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移至16位,人均GDP则在2012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经济增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省经济呈现在上升通道合理区间稳健运行的特点。”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陕西经济特点做出准确判断。

那么,什么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合理区间?

一个可见的参考是,全国层面连续35年10%左右的平均增速,而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这东部四省,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3.3%、12.7%、12.5%和11.9%,均高于我省同期10.8%左右的平均增速。而这四个省份经济总量在2004、2005和2007年先后分别达到1.6万亿元,之后仍保持了5到8年两位数增长。而陕西的1.6万亿是在2013年才实现的。

现实中的陕西,发展依然是深度渴望。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陕西来说依然是必需的投资。消费层面,健康养老、家装建材、家用汽车等方面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全国并不突出。而今年进出口30%的增长速度也显出陕西经济对外的发展潜力。

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指出:“我省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新老问题都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对外新形象需要通过发展来塑造、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通过发展来满足,科教文卫等事业需要通过发展来支撑。”

看状态:

转型升级进行时,创新发展成新驱动力

作为能源大省,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深刻影响陕西发展趋势。过去几年“围绕煤炭搞转化、围绕转化上规模、围绕规模促升级”的思路,推动了能源化工产业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延长石油能源综合利用项目、陕西未来能源化工项目、陕北兰炭进京入冀,陕西能源化工产业显示出新的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三星高端闪存芯片、比亚迪二厂、吉利20万辆整车这些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大力推进,大大改变陕西现有经济结构。今年非能源工业产值增速高出能源工业12个百分点。

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也加大了提速增效的步伐。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和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和申通、圆通等仓储物流企业落户陕西。

作为科教大省,创新力在陕西的发展中越来越凸显作用。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首次达到2.14%,位列全国第八。陕西的创新驱动力具有全面完整的特点,既有重大科研成果,也有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在科研合作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也积极谋求发展。人们可以看到,陕西不仅诞生了世界最大的自由锻造油压机、3D打印机、旱地小麦。而且诸如,省黄姜皂素工程研究中心、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正在陕西顺利建设。同时成立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创620亿元新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

对于陕西经济形势,娄勤俭省长有着全盘性的清晰认识:“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上统一思想……陕西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长一旦滑出底线,将很难回复正常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