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企业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在创新大潮的推动下,陕西省企业近年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成果丰硕,企业技术创新对陕西省的工业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灵魂”。
,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13年陕西省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22.0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98%,比“十一五”末0.87%增加了0.1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5193件,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其中发明专利2187件,比“十一五”末增长2.8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58.4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9.5%,新产品开发项目数5287项,比“十一五”末增长38.8%,新产品产值1131.38亿元,增长20.1%,新产品产值率达到8.59%,比上年度同比增加3.14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陕西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作用日渐显现
陕西省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长袖善舞”的佼佼者,这些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成效显著、市场竞争力强,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
截至目前,陕西省已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4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覆盖陕西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这些具有创新示范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对陕西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日渐显现。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与潍柴动力、康明斯公司等重卡优秀资源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升了陕汽集成创新的能力。企业不仅搭建起了全系列商用车研发平台及其支撑系统,而且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了国内重卡行业唯一的“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承担的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在产业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近年来,先后在汽车轻量化悬架技术、轻量化驱动轴及转向轴等方面获得了11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制开发的准重卡级别M3000系列商用车以其轻量化、节油等优点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突出自主创新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煤电、煤层气开发、煤系资源利用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构建电力、钢铁、重工装备、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为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2013年,陕煤化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05亿元,比2012年增长20.4%;煤炭产量1.276亿吨,比2012年增长12.3%,连续4年进入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在201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位列第99位,首次跻身前百位,较上年前移了8位。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航空用新型钛合金材料的制备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全面提升了我国航空材料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过去的3年中,该公司已为我国新型战机及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型号飞机的生产提供了10余种牌号、30多种规格的钛合金棒丝材。突破了大型铸锭熔炼和大规格棒材锻造加工关键技术。近年来,以航空工业发展和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需求为契机,自主开发了ITER、MRI(磁共振成像)等专用的多种关键材料,突破了低温超导线材工程化、特种钛合金铸锭纯净化熔炼等关键技术,打破了美国华昌公司对超导线材原材料的垄断,实现了我国超导材料零的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技术中心成为陕西省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2014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到全省大中型企业数的四分之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80家,增长48.19%。2013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经费支出273.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26%,研发经费支出22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69%,比“十一五”末的1.49%高出1.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高出陕西省大中型企业0.7个百分点。企业专利申请数为42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695件,分别占到全省大中型企业的82%和77%。拥有研发人员数50758人,占全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的86%,技术中心企业已经成为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都是行业的排头兵,发挥他们的行业带动作用,以及对产业发展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在拥有高压电气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输配电设备研发(实验)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申报组建了陕西省基于新能源应用的分布式微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至目前,西电企业技术中心共完成鉴定验收科技计划项目153项,其中技术水平国际领先19项、国际先进63项、国内领先27项;同时,知识产权奖励实现突破:“特高压自耦变压器”等3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获省专利一等奖1项。
中航工业庆安技术中心通过数百项科研项目的持续开展和实施,特别是预先研究和重点型号项目的牵引和推进,在航空及防务业务的高升力系统/辅助飞控系统、主飞控作动系统、机载武器发射系统、货运系统及航空制冷技术,以及制冷空调压缩机等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善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基于VV模型全过程、全节点控制的设计研发流程,构建了具有国际航空水平的制造工程专业技术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了数字化制造和试验能力。相关系统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唯一一所专门研究钛及钛合金加工技术的企业研究机构。中心拥有钛合金实验室研究、中试、工业化生产的装备;拥有国内一流的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生产科研的专门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长期和国内外著名钛合金研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承担数十项国家和部省级重点钛合金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大部分得到工程化应用;钛合金加工技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成为我国钛合金研究成果重要的转化基地。
借力创新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2011年以来,累计列入全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268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98项,国际先进水平的52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696项,填补省内空白的370项。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693.92亿元,实现利润468.4亿元。“十二五”期间,重点新产品开发呈现出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的特点。如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40-50万吨级硝酸装置四合一机组”、西安矩光科技有限公司的“3000W半导体激光熔覆系统”、西安西电电力系统有限公司的“电气化铁道同相供电装置”,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深海用新型油气输送复合管”等产品,技术水平均处于国际先进。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工业企业围绕工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如陕汽集团CNG-LNG新能源重卡开发,技术国内领先,突破了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控制系统、燃料供给系统及整车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产业关联度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可驱动100个以上的加气站和3-5个天然气液化工厂的建设,带动汽车、橡胶、化工、机械加工、电子商务、交通、售后等近50个产业的联动发展,创造1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陕化集团10万吨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开发,引进国外技术2项,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大胆创新,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该项技术填补了陕西省在1,4-丁二醇产业中的空白,替代进口,使我国对该1,4-丁二醇及聚四氢呋喃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下降,下一步延长产业链,发展γ-丁内酯等精细化工产品,对推动陕西省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大批新技术成功转化为新产业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仅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57个,总投资330.2亿元,省工信厅安排资金1.2亿元,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显著,拉动度达到200倍以上。这些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41项,有3个项目产品替代了进口,10个项目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支持了一批投资大、带动辐射力强,技术先进,细分市场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好项目,对陕西省煤油气资源的深度转化,装备制造的高端化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冶金、有色、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一是以煤油深度转化为主线,促进能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以延长石油、陕煤化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了煤制烯烃、煤-油共炼、煤制油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煤油深度转化,拉伸产业链,带动了下游高分子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促进了能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二是以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为着力点,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以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了汽车及零部件、输配电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产业化项目,推动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发展。通源石油公司“分段选发式射孔系统”、西安优势铁路新技术公司“新一代驼峰调速系统”、西安宝德“高效节能石油钻采一体化电控设备”等产业化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了相关机械、仪表和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发挥科技成果的渗透作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在冶金、纺织、食品等行业,重点支持了菱铁矿粉的开发、差别化功能性吸湿发热高端纤维面料、高价值天然产物分离等产业化项目,加快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龙钢集团“菱铁矿粉的开发及其球团工艺的产业化项目”,成功破解了低品位、难选菱铁矿采选这一世界难题,对陕西省钢铁工业发展意义重大。宝鸡金健数码针纺公司“差别化功能性吸湿发热高端纤维面料产业化”项目,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带动了陕西省纤维、针织、印染、服装等产业的水平提升,使针织产品从中低端向高端产品迈进。
四是支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公司、宝光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支持了一批市场前景好、后继爆发力强、具有裂变扩张力的优势企业,有的产品填补了陕西省市场空白,有的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对培育新兴产业作用显著,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不断发展壮大,使陕西省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