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咸新区近日举办的2014大数据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表示,大数据正在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大数据产业有待加快从“数据”到“价值”的步伐。
--陕西数据产业聚集初显规模
陕西提出将西咸新区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专业园区两年来,位于陕西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内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加紧建设,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分为基础数据聚集区、数据应用研发区和数据叠加拓展区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数据存储、呼叫中心、IDC中心、灾备中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等业态。
据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介绍,在大工业电价政策扶持下,四大运营商和人口、卫生、统计、林业、测绘、财政、社保、工商等政务数据中心落户大数据产业园,其中中国联通西安数据中心成为国内通信运营商中唯一通过国际T3设计等级认证的项目,2014年11月底一期项目将全面投入使用;中国电信西安智慧云服务基地明年初投入运营;全国人口信息处理和备份(西安)中心主体已经封顶;陕西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未来大数据产业基地、九州通医药电子商务等项目快速推进。
专家介绍,陕西大数据产业在构建IT基础层和数据资源层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已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数据聚集,数据之间相互关联补充,为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与商业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全国各地数据产业创新模式各有特色
据赛迪顾问统计,2013年中国大数据相关市场规模达到4200亿元,并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会峰先生表示,中国正处于大数据产业快速增长期,未来中国将形成全球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带。
北京市创新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政府带头开放公共数据。北京于2012年底推出了“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将全市政务部门可开放的各类数据公布给社会公众,提供数据下载及相关服务,推动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北京致力于打造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推动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集群。据估计,到2016年,中关村大数据带动的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重庆市也在推进物联网等大数据的应用。近日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建设基地正式落户南岸区,南岸区目前共有物联网及关联企业186户,智能交通、智慧南岸APP、智慧小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商圈、智慧南滨等13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3年底重庆市政府发布《大数据行动计划》以来,重庆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生应用为示范,促进大数据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山东省重点发展了农业特色大数据产业,紧紧围绕农业,创立国内首家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在搜集储存气象、水利、农资、农业科研成果、动植物产量、农业器械、病虫害防治等诸多农业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挖掘有价值信息,对政府、企业等的决策和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贵州、武汉、绵阳等地都立足本土优势资源,在数据开放、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模式,有特色地发展大数据产业,已取得明显成效。
--大数据应用导向仍须加快步伐
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体方向明确,数据聚集初具规模,以应用为导向,由点到面,城市示范效应明显,但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政府带头开放数据资源。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已开始布局,但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开放数据仍很谨慎,需要从观念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认为,发展大数据,“开放”数据是先决条件。当务之急是政府带头开放公共数据,同时呼吁企业商务数据资源的开放,例如“淘宝”包含大量微观和宏观经济数据,对市场良性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应适当面向市场有价开放。
二是明确目标、精准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认为,以陕西为例,当务之急是明确目标,瞄准优势产业,可以着眼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情况,对其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以此推断其市场需求,指导陕西省对外贸易、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
三是应用导向,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明确以“应用”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制定技术标准,重点突破数据安全风险困局,面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电商平台、工业制造、交通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应用领域,重大项目引进与本地资源盘活相结合,加快创新大数据公共服务和商业应用模式。
四是产学研投同步发展。整合企业、大学、科研等创新资源,致力于产业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发、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合作等。同时引进风投模式,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大数据研发、应用和产业发展基金,促进产学研投同步发展。
五是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需要有法可依。国家应尽快制定“信息保护法”与“信息公开法”,针对数据的质量、权利、隐私、安全等出台量化标准,既要鼓励面向群体而且服务于社会的数据共享,又要防范侵犯个人隐私的数据滥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