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种与文化关联度较高的复合型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也会缺乏活力,只有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才能走出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并把文化建设作为西部强省的引领工程,“文化强”成为西部强省建设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应立足陕南生态资源优势,大打绿色牌,紧紧围绕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和“秦岭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全面挖掘“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内涵,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幸福商洛。
一、商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生态环境优美、高速路网密集、风景名胜众多、历史人文厚重,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来抓,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线、商州—山阳绿色体验旅游线、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等精品线路。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生态文化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影响迅速提升。商南金丝峡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柞水溶洞、丹江漂流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丹江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商南、柞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旅游强县。全市还拥有2个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镇安县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鼓、渔鼓)之乡”, 商南县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大鼓秧歌)之乡”,商洛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二是产业效益迅速提升。近年来,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成倍增长,2010年,商洛市接待游客1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17倍和33倍。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7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均居陕南三市之首,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5%。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后,去年旅游接待人数一举突破60万人次,成为我省生态旅游景区中接待人数仅次于华山的第二大景区。三是对外影响力迅速提升。目前已有20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大集团、大企业在商洛“安家落户”。2010年,全市招商引资408.6亿元,2011年达到610亿元,当年到位资金148.03亿元,是5年前的14.1倍。今年已签约各类项目152个,引资546.7亿元,一季度到位资金达46.78亿元。四是经济发展迅速提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9%,财政总收入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2%,荣获陕西省201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商洛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深入挖掘“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二、加快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起步晚、总量小、带动能力较低,许多行业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
1、产业化观念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思路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开发中存在许多误区。一些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政府形为,需要政府的资金、政策投入,政府投资多少就办多少事,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人则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行为,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是投资者自己的事,忽视了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宏观调控。
2、品牌竞争力不强。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肤浅,景点与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高,缺乏精品景区。二是旅游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全市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多年的宣传开发,已经形成很好的比较优势,但产品质量不高,拉动市场消费有限,旅游文化品牌效应还没有真正形成。三是产业融合度不足。目前,全市旅游业尚处于粗放式管理,还未找到与其它产业相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和长效机制,主要依靠生态自然资源优势,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旅游表现形式单一,难于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种稀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和特色。四是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为当地民间投资,融资难,投入少,规模小,缺乏大项目大品牌支撑,市场份额小,产业链条短,拉动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3、发展合力尚未形成。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机制建立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建立现代市场文化体系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部门和多个行业。隶属关系不同,导致权责不清、规划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不顺的现状,文化资源整体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4、缺乏复合型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市文化部门从业人员917名,具有高级职称仅有20名,占不到从业人员的2%,有中级职称人员144名,占16.3%,中、高级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虽然商洛被称为“文化绿洲”,文化人较多,但大多数文化人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缺乏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去研究文化,而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又因为对商洛文化知之不深,难以领会商洛文化的精髓,出现了“懂文化的不懂经营,懂经营的不懂文化”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市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从业人员正规化培训,高端管理人才的引进,相关部门也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