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钢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5亿元,同比下降7.08%,是上半年全国19大行业56个子行业中投资降幅最大的行业。这表明,钢铁业长期以来难以控制的产能扩张冲动终于得到抑制,化解产能过剩效果开始显现
投资下降符合预期
中钢协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钢铁工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扣除了铸造业和铁合金业)成为投资降幅最大的行业。刚刚发布的《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二季度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一季度的同比增长0.1%转为二季度的同比下降15.7%,降幅明显。
对于钢铁业投资下降而言,一方面符合政策调控的预期,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自发的调节下,投资冲动受到抑制。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要求山东、河北等重点地区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因此,钢铁业扩能投资受到严格的政策制约,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在市场端,受目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钢材市场需求增速减缓、钢铁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产量供大于求矛盾凸显,钢铁业长期处于微利时代,盈利能力的持续低迷使得投资气候偏冷,投资意愿受到抑制。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子琦认为,本轮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整体处于低位、盈利能力不佳,造成投资动力不足。“这表明,市场机制在投资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钢铁业的扩张冲动受到了市场规律自发的抑制,对化解产能过剩、实施结构调整也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钢铁行业景气下降,处于寒冬。”陈子琦说。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意愿和规模一度很高的民间投资同样也在下降。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民间投资规模虽占到总投资的79.46%,但同比也下降3.9%,这表明,在政策调控和市场低迷双重压力下,民企对于钢铁业扩能的投资冲动也让位于政策环境和市场规律。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虽然钢铁业投资下降,但需要认识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当前情况下的投资,一方面要顺应市场,另一方面要守住严控产能的底线并进行投资结构优化。
中钢协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炼铁业投资同比大幅下降41.01%,钢加工业同比下降12.62%,炼钢业同比下降6.51%,只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仍然保持增长,同比增长10.83%。
这种投资格局显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炼钢、炼铁这类投资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陷入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因而不再具备投资吸引力。但是,近年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一直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钢铁行业对铁矿石需求量较大,故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仍然保持增长。陈子琦告诉记者,在盈利能力下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很多钢铁企业都在控制扩能投资,当前的投资格局是对市场情况的如实反映。
在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综合作用下,钢铁业自身的投资结构在逐步优化。中钢协秘书长张长富告诉记者,当前钢铁业投资存在内部分化趋势,扩能投资同比下降幅度大就是很好的证明。“产能过剩条件下,扩大产能和规模的投资都被列为重点调整对象。钢铁业目前的投资趋势是,将有限的投资用于产品提档升级、改善技术经济指标、矿山资源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这些投资不仅不能少,而且还应该引导鼓励。总体看,钢铁业的投资总量得到控制、结构得到优化,这是落实中央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效果体现。”
投资向产业升级倾斜
当前,钢铁业投资下降对于化解产能过剩、避免盲目投资扩能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陈子琦认为:“由于短期内难以走出微利时代,预计未来钢铁业投资呈下降趋势的可能性较大。同时,钢铁业投资将持续内部分化,单纯扩大产能的投资将越来越少。”
因此,钢铁业投资必须从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角度出发,需要满足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需要。不少钢企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且开始有所动作。
宝钢集团投资建设的湛江钢铁基地,就立志打造成为“世界最高效率的绿色碳钢生产基地”。在投资理念上,宝钢由从前的规模扩张变成如今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建设,不一味追求投资规模,奉行装备配置最优化。因此,湛江钢铁经过优化后的投资总额,最终由700亿元缩减至500亿元左右,各单元投资均属国内同类工程较低水平,但却能保证节能环保、核心工艺等方面的质量。
此外,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近期也投资启动了44.2亿元的高强汽车板项目,预计2014年年底建成投产,生产规模为150万吨。该项目代表着当今世界冷轧技术和产品的最高水平,将生产市场最急需、国内进口量最大、国家紧缺的高强汽车板及家电用钢。唐钢董事长王兰玉表示,唐钢的钢铁主业延伸到产业价值链最高端,将改变唐山作为钢铁大市只能生产中低端钢铁产品的现状。
由此可见,钢铁业投资还是要向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倾斜,优良的投资项目也应得到合理支持。中粮期货研究院钢铁分析师刘洁认为:“未来钢铁业还需要来自政府、银行的多方面支持,不能对钢企‘一刀切’,而是要做到真正的有保有压,对有利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钢企项目应该给予信贷支持,使得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相伴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