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以来,安康市作为我省最大的蚕桑主产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契机,已经成为当地有关部门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议题。
安康兴桑养蚕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安康兴桑养蚕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古当地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桑蚕养殖条件。现如今,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催生行业大发展,当地“梅花牌”白厂丝,早在1972年就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免检产品”。目前,安康市达到国家级蚕桑基地县区有8个,基地乡镇41个,专业强村72个,年养蚕1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4500余户,年养蚕2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2300户,有18万户蚕农从事养蚕生产。全市10个缫丝企业取得了《陕西省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拥有78组3.12万绪自动缫丝机,4组双宫丝缫丝机,年生产白厂丝能力达2000吨,占全省的80%,丝绸产品创汇占全省的90%以上。
现代蚕桑业遭遇“瓶颈”
然而,安康蚕桑产业虽然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但它是劳动密集的外向型产业,产业链条长,跨越一、二、三产业,易受市场和生产形式的影响,发展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利益不均的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养蚕人员年龄老化,体力弱化,文化水平低,造成新技术推广普及难度大,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不断增多。加之在管理体制上没有统一体制,产业发展缺乏合理布局,在资金、项目、物质、人力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整个桑蚕产业发展滞后,许多地区还在依赖扶贫资金维持发展。
国际大战略中找寻发展契机
那么,当地如何真正做强这项地方优势产业,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呢?当地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发展理念,首先是科学规划引领,构建蚕桑丝绸旅游长廊。按照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石泉县、汉阴县、汉滨区和平利县被确定为茧丝绸产业重点区域,以茧丝生产龙头企业为依托,巩固蚕桑茧丝生产基地乡镇,优化拓展茧丝绸产业链,提高蚕桑茧丝生产加工集中度,进一步稳固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建立蚕桑旅游观光园区,形成石泉、汉阴、汉滨、平利百里蚕桑丝绸旅游长廊,在安康市区建立蚕桑丝绸文化研究、观光旅游及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丝绸文化一条街,聚集本市及周边地区的丝绸文化产品,形成集生产加工、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地园区,建设安康市丝绸文化博物馆、丝绸产品商城街区、创意园区和蚕桑生态园区,大幅提升丝绸文化产业影响力和价值。二是产学研用结合,建立以“科研+推广+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选育适合安康栽植的耐瘠薄、耐剪伐“强桑一号”、“农桑系列”、果桑、彩色茧等特色桑蚕新品种,对“强村大户”的桑园、蚕室、蚕具进行改造,完善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
与此同时,当地产业发展部门在做大安康丝绸品牌的基础上,还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使每年投入茧丝绸产业发展财政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并且通过整合林业、商务、供销、农业等部门,打破以往实行的鲜茧划区收购限制,吸引外地蚕茧经营者跨区域自由收购蚕茧,鼓励行业公平、正当的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安康这项优势产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