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边南部白于山区,一座座充满活力的风塔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广袤的黄土丘陵之上,东西绵延98公里;一排排汲取着太阳光芒的晶硅板整齐地排列在盐碱荒漠地带,遍布7000余亩。定边县正在“追风逐日”,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上世纪70年代起,定边县开始开采石油,进入本世纪后,定边石油开采量大幅度提升,定边地方财政收入80%以上来源于石油,是典型的“石油”财政或资源型财政。近年来,定边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经济持续发展之路。经过不断努力,定边成为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命名的“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之一,也是陕西省新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定边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风资源、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该县年均风速5米每秒左右,有效风速在6500小时以上,是全省境内两个大范围风速区之一;年有效日照时数达2743小时左右,年太阳辐射量达每平方米5500兆焦至6000兆焦,属太阳能资源富集区。该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拥有大面积的黄土山区和大面积闲置的荒滩荒草地,极具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自然基础条件。
从2006年开始,定边县积极与国内新能源开发企业对接,与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与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科研、项目、科技企业导入联合等方式推进定边工业化建设进程。
“风”华正茂
2010年11月20日,陕西省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风电场——国电陕西定边繁食沟风电场第一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改写了全省无风电的历史,拉开了定边县新能源开发的序幕。
经过两年的实践,现在已有国电、华能等12家风电企业在定边县的砖井、安边等17个乡镇建成44座测风塔开展测风工作,涉及拟开发区域1200平方公里,2013年底完成装机24万千瓦,规划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
截至目前,国电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繁食沟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国电草山梁49.5兆瓦风电项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定边张家山一、二期共99兆瓦风电项目、华能新能源狼尔沟一、二期共18兆瓦分布式示范风电场项目等7个发电项目已并网,完成装机242兆瓦,累计发电12亿度。
风电项目的建成,为定边县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突破。据了解,每49.5兆瓦风电项目,年上网电量943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02万吨,减少一氧化碳排放量约7.9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38.45吨、烟尘等有害物质排放量约408.86吨。
“光”彩夺目
放眼定边的光伏发电园区,成片的晶硅板在太阳的照射下光芒四射,十分壮观。大面积盐碱地和荒草地一改往日面貌,成为宝地。
2011年,定边县启动了光伏发电园区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定边县太阳能光伏发电园区2011-2020年总体规划》。规划总占地将近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达2000兆瓦,预计总投资200亿元至300亿元。共规划四个园区,分别是位于贺圈镇第一园区,规划用地6平方公里,规划装机容量近期150兆瓦,远期200兆瓦;位于盐场堡镇的第二园区,规划用地9平方公里,装机容量近期260兆瓦,远期480兆瓦;位于砖井镇第三园区,规划用地15平方公里,规划装机容量近期360兆瓦,远期500兆瓦;位于白泥井镇第四园区,规划用地20平方公里,规划装机容量近期400兆瓦,远期800兆瓦。
2012年以来,定边县先后引进了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来定边考察投资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4个,分别是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50兆瓦、西安黄河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兆瓦、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兆瓦、江苏振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兆瓦项目,现已完成装机160兆瓦,完成投资20亿元。另外有陕西电子集团100兆瓦、山东昂立天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50兆瓦、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50兆瓦等三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到2013年年底,定边县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并网150兆瓦,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园。
位于定边县盐场堡镇贾圈村的西安黄河光伏50兆瓦太阳能电站,建成后25年将累计输出电能12.65亿千瓦时,按照标准煤消耗计算,将节约标准煤45.5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79万吨、二氧化碳126.17万吨、烟尘4808.9吨。该电站将在光伏发电板下面种植饲草、药材、农作物等,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定边县计划用五到十年,把太阳能光伏园区建成集光伏发电、光伏农业、旅游观光、基地教育、科技研发“五位一体”的光伏产业园区,打造成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县,形成太阳能发电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园区化。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定边县委、县政府努力营造的优质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来定边投资兴业,达到“企地共盈”。这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建成和投入运营,不仅对我省新能源建设和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而且对优化陕西电源结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艾永华 通讯员 周鑫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