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陕西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制订的目标任务,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划》确定的基本方向、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中期进展情况良好。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两大两化”战略,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有色冶金、食品、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造提升、深度转化、循环发展等重大举措,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发展、规上企业培育、工业投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等,坚定不移地走陕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呈现出“规模总量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为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十二五”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规模总量平稳增长。2012年,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855.79亿元,增长21.3%;工业增加值达到6641.54亿元,增长16.6%,增速列全国第1位,增速高于《规划》预期16%的目标,工业总量全国排位连升4个位次,跃居第13位;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5.96%,超过“十一五”末45.1%的水平;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300户,总数达到3934个。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17.48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5位。预计今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80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86.7%,“十二五”目标如期能够实现。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2012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73.85亿元,是2010年的1.53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增速达到24.1%,高于《规划》预期20%的目标。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固定资产投完成3705.47亿元,增长27.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8个百分点。2011年-2013年,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192个,投资总额达到1513.23亿元,有力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非能源工业增长快于能源工业。2012年,非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9798.38亿元,增长23.5%,增速高于能源工业5.1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58.13%,占比超过能源工业;今年1-9月,非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8235.8亿元,增速19.3%,高于能源产业14.8个百分点,占到全省工业的60.65%,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逐步提高,能源工业占比逐步下降,工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的现象逐步改变。二是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2012年,轻工业总产值达到2553.04亿元,增长26%,增速高于重工业5.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15.2%;1-9月,轻、重工业分别完成总产值2186.44亿元和11393.01亿元,分别增长22.3%和11.4%,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工业发展依赖重工业的现状逐步改变。三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加快。引进“三星芯片项目”,成立“秦云联盟”,建成陕西省物联网展示中心,努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卫星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依托“一基地五园区”,加快发展新舟系列飞机、ARJ21新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及航空服务业,全力支持大飞机项目建设,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和LED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2012年光伏产业已形成多晶硅4000吨、硅片2.8GW、电池片1.7GW、组件700MW的产能规模,位列全国第二梯队。以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钼、钛等有色金属产业加工能力亚洲第一。
(四)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关中依托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宝鸡高新区、蔡家坡专用汽车基地、咸阳高新区、渭南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等重点工业园区,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201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268.39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9.35%。陕北依托榆横工业园、榆神工业园、延安经开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能源化工产业,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39.31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2.87%,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依托汉中经开区、勉县工业园、安康高新区、旬阳工业园、商丹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特色鲜明,后劲强大,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5.5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7.78%,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五)主导产业发展加快。
装备制造业稳中有增。2012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83.85亿元,增长17%,占全省工业19.5%,是2010年的1.3倍,完成《规划》目标的54.7%。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2664.42亿元,增长19.8%,比去年同期加快7.7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19.6%。“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够实现。
原材料工业保持平稳。2012年,原材料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22.06亿元,增长29.4%,占全省工业21.5%。今年1-6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851.5亿元,增长11.1%,占全省工业43.1%,其中,冶金、建材增速均超过20%以上,分别达到22.4%、34.3%。2013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2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70.5%。“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够实现。
消费品工业增长较快。2012年,消费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84.21亿元,增长26.0%,占全省工业14.7%,是2010年的1.6倍,完成《规划》目标的60.5%。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2155.64亿元,增长23.7%,占全省工业15.87%,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够实现。
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增长。“十二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增长,2011年、2012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70.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省工业7.5%,完成《规划》目标的42.4%。今年1-6月,产业增速有所放缓,完成工业总产值643.4亿元,占全省工业7.2%。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存储芯片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将有力带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大项目的实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问题不大。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8个(其中国家级17个),是2010年的1.36倍;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计近1%,比“十一五”末进一步提高。在工业重点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省工业节能取得积极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呈逐年下降态势。2011年下降5.05%,2012年下降5.66%,年度降幅均高于年均下降4.45%的目标任务。根据当前工业节能态势,综合分析,预计“十二五”后三年分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高于4.45%的年均降幅,如期实现“十二五”末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的预期目标。2012年,全年淘汰水泥、造纸、电石、铁合金等落后产能282万吨,印染、纺织13535万米,实现节能量113.6万吨标煤;2013年计划淘汰水泥180万吨、造纸15万吨、铁合金9万吨、电石18.4万吨、印染2700万米,以及棉纺行业、CRT显示、偏转线圈等落后生产设备,2013年计划完成后,将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三、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大工业投入,促进工业增长。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千亿百项”技改工程实施。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941.2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2011年至2013年,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192个,投资总额达到1513.23亿元,有力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研究出台了陕西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3〕5号),实施创新能力建设、装备水平提升等技术改造九大专项,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资监测分析,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建立跟踪服务目标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及时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各种问题。加强全省工业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每季度召开工业投资分析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业稳定增长。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科技水平。一是组织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每年组织实施50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项目、50项新技术开发重点项目、5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高端产品。二是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组织开展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每年组织实施5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截至2012年,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8个(其中国家级17个),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接近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市场开拓,抓好促销保产,稳定工业增长。2012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工业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13年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意见》,采取10条有效措施稳定工业增长。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地销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加大煤炭电力销售力度,开拓甲醇和天然气省内市场,开展建材下乡、消费品工业产品促销、工业品展销等活动,促进产品销售。落实对10亿元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实行税收返还政策,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加强产能建设,全力支持新增产能项目达产达效,工业保持了平稳增长。
(四)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加速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研究出台了《陕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工程等工业转型升级十大工程,从各行业筛选了100个有利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工业转型,确定100户重点示范企业加快转型,在政策、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积极支持和引导,合力推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五)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树立了20户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支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公共服务平台、集团管控创新、重点产业园区及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等两化融合项目100多个,项目引领和示范带动成效显著,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顺利通过了工信部验收。城市社会信息化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发布了《数字陕西 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及《实施意见》,咸阳、榆林、延安建成了数字城管系统。农村信息化示范引领取得进展,发布了《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及顶层设计》,以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站为支撑,以农业信息应用为目的白河模式和以县级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农资连锁经营的大荔模式在全省推广。完成了全省15个重点镇数字城镇服务大厅示范工程建设。
从总体看,“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发展指标的进度高于预期,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层次不高和结构不合理并存。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县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园区产业趋同,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尚未形成产业特色优势。
二是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与省内配套不足并存。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当于广东的10%和四川的50%,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26位,省内配套率只有30%左右。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与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并存。大中型企业R&D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其中省内转化不到三成。
四是工业经济运行要素约束突出。受市场因素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企业项目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紧缺,工业土地储备不足,项目建设用地紧张,制约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业发展所需的软硬环境需进一步加强。西安航天基地、宝鸡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土地指标缺口都在6000亩以上,航空基地缺口4200亩,38个项目受到影响。
五是工业总量增幅放小,工业增速放缓。2011年和2012年每年新增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左右,平均每月新增加100亿元。2013年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加工业增加值比前两年减少近一半。2013年一季度增长13.5%,1-9月增长13.3%,增速呈放缓之势。
四、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实施“两大两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加大推进力度,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执行能力。对未按进度完成的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落实责任,加强运行监控,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集群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特色鲜明、配套紧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坚持以品牌引领产业集群,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协作配套发展和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着力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工程等工业转型升级十大工程的实施,突出抓好100户重点示范企业转型升级和100个有利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工业要素保障。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的扶持和激励上。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支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适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统筹使用好现有工业类、科技类等各种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工业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给予优先安排。加强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对产业聚集和开放型经济贡献度大、有利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
(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创新内生动力。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开展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组织实施装备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发展、配套能力建设等9大技术改造专项,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大宗工业废旧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实施节能技改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加快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三是按照“四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上大与压小结合、等量或减量置换等长效机制,为先进生产力腾出空间。积极利用国家淘汰落后奖励资金,做好水泥、造纸、铁合金等19个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