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通用航空产业扎根于陕西省航空工业的“沃土”中,吸取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养料”,加快自身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航空基地通航发展模式,在全国抢占了先机,得到了认可。
2004年,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2007年4月,该基地与渭南市政府合作,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并于2009年8月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民航试点园区”,成为我国首个通航产业试点园区。
在陕西这片航空工业的沃土上,通用航空发展占据了先天优势:我国航空工业1/4的专业人员在陕西,并在这里创造了全国航空工业1/3的总产值。
先做市场后做工厂
如果说西安航空基地通航产业的起步早、底蕴深是依托于原有的航空工业基础,那么通航产业在这里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就要靠自身的努力了。
为此,西安航空基地规划了通航发展路径,即“以飞行带市场,以市场拉产业,以产业促发展”。
西安航空基地党工委副书记张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方在大力发展通航飞机制造业,但是如果市场不成熟,生产出的飞机又能卖给谁呢?所以,我们要先策划让通航飞机飞起来,通过飞行来培育市场,进而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内府机场已经飞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内府机场周边建设七八个更小的机场或者起降点,构建一个机场网络,让通航能够由点到线、到面地飞起来。”
为了能让通航飞机更好地飞起来,西安航空基地在内府机场推出了“航空旅游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认识、体验通航的魅力。
针对行业特点,航空基地摸索出了“先做市场,后做工厂”的发展模式。在有了市场需求后,再有针对性地引进制造项目,形成集通用航空器生产、销售、运营、维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对于争议较大的“通航产业应以自主研发为主,还是以引进外国成熟生产线为主”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我们自主研发的水平还无法与国外相比,保护自己的航空工业不代表要关上对外合作的大门。我们应当总结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合理引进的同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通航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010年,美国拥有通用飞机超过23万架,通航产业总体经济规模约为15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1%。我国的通用航空虽然刚刚起步,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是发展空间巨大。比如,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多发,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这种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08年,西安航空基地与渭南市政府、陕西省体育局合作,投资改扩建内府机场,并于2009年竣工。随着通航企业和飞机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今的内府机场,“想飞都飞不进去,因为大家都把通航飞机放到这里来了”。民航西北管理局通航处副处长王燕说。
为让通航企业更好地在内府机场运营,西安航空基地成立了机场管理公司,对机场进行统一管理,并统一为各运营企业申请空域和飞行许可。目前,在这座通用机场中,共有11家公司的近30架飞机驻场,全力打造会展、运营、培训、制造相结合的通航产业链条。去年,中飞通航、精功通航、榆林波罗、陕西天颖等通航企业共在该机场起降10735架次,总飞行时间达2016小时。
内府机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渭南市政府出台《渭南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将通航产业列为全市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运行先行”是内府机场和航空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发展策略,以内府机场为平台,飞行培训与体验、通航作业、航空会展、航空科普、通用飞机制造等相关产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通用航空“西安模式”叫响全国
只有一个内府机场还远远不够,在陕西省内构建通用机场网络,才能促进通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陕西省通航机场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在陕西建成约10个通用机场,形成覆盖全省的通用机场网络。目前,除了继续建设内府、凤翔两座机场外,蓝田和神木机场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
西安航空基地依托陕西省通用航空的发展,计划以内府机场为核心,串联起其周围的6个小机场,开展航空旅游与培训项目,还将适时开展通勤飞行活动。此外,该基地还打算引进一个好的机型,开展通用飞机制造业务。
张炎认为:“通航是块大蛋糕,要靠全国各省市一起努力才能吃得下去。大家联合起来,利用各种资源,这个产业发展的空间才更大。另外,只有大家的通用机场和通用航空都发展成熟了,通航才飞得起来,我们生产的通用飞机才有人买,我们培养的飞行员才有人用。因此,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走出去,把内府机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省市去。”
当前,陕西省通用航空发展的“西安模式”已经受到了很多省市的关注,云南、河南、辽宁、重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都曾来西安航空基地取经。而每两年在陕西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更为陕西通用航空发展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记者 沈谦 通讯员 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