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切换
新闻
陕西东大门经济腾飞的一场科技变革
2013
08/19
15:20

编者按:省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杂志2013年第三期“统筹聚焦”栏目,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我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果。8月12日,省科技信息网以《陕西东大门经济腾飞的一场科技变革》为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性报道。

我市针对统筹科技资源的次核心城市和“科技资源少、科技投入少、工作水平低”的实际,立足渭南,依托西安,面向全国,整合各类资源,健全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我市向具有高新技术承接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稳步迈进。

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手段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年来,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累计完成16.2亿元,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到2.6亿元,争取部省科技项目立项503项,争取中省无偿资助资金8262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97项,投入资金1336万元,较好发挥了引导企业科技投入的作用。

——3年来,建立省级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32个,专利申请量累计完成2102件,其中发明专利696件,专利授权量859件;凹版印刷机、自动套色系统、大型工程挖掘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成功研发并投入市场,经济社会效益增长显著。

——3年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成果鉴定登记105件,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86项。其中超高温炭黑生产技术、煤焦化多联产技术、大功率LED电源控制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管理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市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渭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摸清资源和需求,谋划科技统筹大战略

我们联合市发改委、工信局、统计局等部门重点开展了全市科技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和技术需求的摸底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要障碍在于科技资源总体存量不足,而且呈现较严重的分散、分割、分离现象。首先,本地科技资源偏少。我省科技资源的90%均集中在西安周边,我市仅占1%,尤其缺乏创新型和技术型的产业运作的领军人才。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4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8家高新企业,占比不到5%;多数企业停留在低层次的产品制造或仿制阶段,不注重行业高端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开发。第三,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小且少,孵化功能不强。全市缺少专业化程度高的产学研用金合作的交流平台与专门机构。第四,科技投入不足。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看,近年来全市虽有大幅增长,但横向相比总量偏小。2012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2亿元,仅占本年财政支出的0.3%,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创新政策措施 营造科技大统筹氛围

统筹见成效,政策需先行。2011年10月,我市市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同时利用我市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有利时机,及时出台《关于支持渭南高新区建设国内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若干意见》。及时修订了《渭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大幅提高了各级别科技奖励的资金。

重大项目引领,着力提升科技统筹成效

2011年开始,我们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重大科技专项,两年来共实施市级重大专项11项。仅人才方面,就吸纳外来专家12名,集聚市内专家45名,使得我市科技项目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改善。

进一步丰富和推广“大荔模式”,扩大服务范围和规模,使新型农产业的各类资源得到充分释放。聚集了杨凌、西农大、各县(市、区)农技人员等各类科技专家1179名,投入引导资金93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服务体系及基地建设上亿元,开展了各类产业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活动。

为配合我市主导产业的形成,争取韩城煤焦化多联产及循环经济项目列入省级地方重大专项。该项目有西北大学、北京众联盛化、赛鼎工程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联合攻关,到2015年项目完成期,将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5个,攻克核心关键技术32项,整合相关企业11家,集成运用专利技术12项,引进吸收国内外新工艺14项,形成在国内煤化工行业具有重大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煤-焦-电-化-建材一体化的多联产循环产业体系。

加强横向合作 大力拓展科技统筹领域

全面启动我市市科技资源统筹内引外联工作。目前,市政府已与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等十所科研院所负责人洽谈科技合作,达成有关合作事宜。与西安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西部证券公司签订陕西东大门建设战略框架协议。特别是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共建白水苹果、合阳葡萄、富平现代农业三个试验站合作协议:市政府每年为3个试验站分别提供30万元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西农大将选派30多名专家驻站工作,每年分别给试验站提供50万元、30万元、30万元的日常运行和试验示范经费。

积极开展“书记、市长进高校进院所”、“百师进百企”、“百人进百社”活动,在全省范围选派22名专家到我市市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派22名专家充实大荔模式的推广示范,使产学研的结合得到快速对接,共达成50多个合作研发和技术推广的科技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