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新区正式托管雁塔、长安、鄠邑、周至的12个街镇。至此,高新区面积达1079平方公里,原本捉襟见肘的发展空间得到扩张,基本解决了土地制约难题。
如何规划这片寄托高新区未来发展梦想的土地,事关西安乃至整个大西安都市圈战略。为此,高新区对“三次创业”的主阵地规划极为慎重,在先期定下中央创新区(CID)规划并启动,展现“高新速度”的同时,近年来,根据西安发展需求和自身产业基础,高新也在探索如何用好来之不易的土地空间。
6月2日,高新区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全新规划,大格局、高目标、高标准的规划方案,有力的宣告“西安第一开发区”的实力和信心。
XI'
AN
丝路科学城:
未来30年,西安高新区的主阵地
在本次释放出的新规划中,高新区主要是对辖区内未来阶段的空间布局进行重新梳理,打造“一核两翼”的万亿级生产力空间新布局,即:丝路科学城片区、北部都市创新片区和西南部智能制造片区。
丝路科学城片区作为“一核”,将成为未来三十年高新发展的主战场,此次公布的规划发展方案也颇具看点。丝路科学城片区将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
丝路科学城总规划面积220km ,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聚集十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形成“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依托生态廊道和现有产业基础,承载高新区“5561”现代产业体系。
中央创新区规划面积50.5km :将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互乘放大的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为科创城市的形象门户、科创生态的赋能中心、科技应用的未来场景。
生态文创区规划面积21.82km :以科技旅游、生态文创、商务会议为核心功能,发展科技绿色文旅,建设城市乐活中心、休闲中心。
硬科技产业区规划面积147.7km :将以五大创新源为核心,运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大平台,实现协同创新、产业应用,成为“秦创原”的承载地、成果转化的示范地和硬科技产业的聚集地。
十个产业组团:科创金融、国际社区、生态文创、科学中心、光电子产业、科教创新、生物医药绿色装备、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
西安高新区将按照“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目标推进丝路科学城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丝路科学城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经济规模;到2035年,聚集人口150万,经济规模突破3万亿元,带动西安高新区经济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XI'AN
规划确有变动,空间格局更清晰
西安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一直以来也都是西安的“经济发动机”,其每一步动态都深受关注,尤其是在2021年,西安高新区的而立之年。
西安丝路科学城概念发布之后,一直关注高新区发展动态的西安人发现其中变动,关切之心溢于言表。高新“三次创业”发展重心变了吗?高新CID为什么会划分到丝路科学城?
其实,认真分析高新区官方此前发布过的发展空间结构图,就会发现其中变动微小,而此次丝路科学城的提出,更多的是对高新区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更为细致的梳理。
在“三次创业”正式启动之后,2019年,高新区发布了完成托管后对于约1079平方公里的一版新的发展空间蓝图,我们注意到由于该版规划发布时,周至2镇26村的托管工作没有完全理顺,托管周至部分没有出现在空间结构示意图中。
2019年西安高新区发展空间结构蓝图
《西安高新区2020读地手册》中,发布了一版更完整的空间蓝图,理顺关系后的高新区将托管周至部分,以集贤产业园为核心,以50亿元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规划出智能制造片区,秦岭部分同样是秦岭生态休闲片区,如下图所示。
《西安高新区2020读地手册》中空间结构蓝图
通过比对2020年读地手册中的空间蓝图和此次发布会中提到的“一核两翼”的万亿级生产力空间新布局,我们猜测变化会有,但应该只是名称定位上,和少量片区面积划分上,预计三大片区与“一核两翼”依然可以形成对应关系。
智能制造片区对应西南部智能制造片区
科技硅坊片区对应北部都市创新片区
创新服务片区对应丝路科学城片区
生态创新片区本次发布会未有提及,暂时不清楚定位和名称是否发生变化。
基于此,可以看到,此次高新三期原有规划确实有变,但更多的是名称上的变化,未来在新的规划中,可能各个区域的界线会有略微调整,但整体的空间结构依旧不变。
相对于19、20版,可以看出本次释放的全新规划是高新对未来发展思路的一次调整,也是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陕西省以及西安市总体发展需求所做的改变。
XI'AN
提出“丝路科学城”的意图
改变好不好?
在改变未落地前,我们无法确定成功与否,但在规划上,依然能看出高新的发展思路更为清晰,定位上的变化也给人更多遐想。
首先是对高新一期、二期的再定位。从原命名“科技硅坊片区”不难看出,高新想依托唐延路、科技路等区域赖以成熟的科技创新氛围和已具规模的中小企业总部,继续发挥推进。
但新定位的“都市创新片区”更加注重已经与西安主城区无缝相连的城区部分,毕竟高新区一期、二期通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是成熟城区,人口稠密,需要加强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同时,继续助推原有科创能力。
而本次大众关注的重点“丝路科学城”,不免让人联想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和上海张江科学城。
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今年科技部明确发文支持西安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建设。西安自己也根据自身定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丝路科创中心。高新区是西安重要的科技发展区域,自然要肩负起重任。
在“丝路科学城”内,本身就正在建设中科院西安科学城,本次高新将范围再次拉大,目的是应该是想像筑波科学城和张江科学城一样,将该区域建设成高度集聚科创力量和高精尖企业的科学卫星城。
西安科学园规划图
张江科学城,目前现有从业人员41.2万,大专及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占比超过60%,汇聚企业2.2万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2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是全国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科技创新、高端产业聚集的一流科学城。
原“创新服务片区”可能想打造国际化、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做好科技金融的投融资,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整合集聚世界级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在产业园区以外,建设新城区。
而从“丝路科学城”所释放的现有信息推断,发展科技、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化,将是重中之重,目标和定位更为专注。
西安电子谷核心区
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所需要的不只是规划和目标,而是要靠实力。
西安高新区是“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诞生地,“一城三区十组团”中的硬科技产业区就是高新区打造“丝路科学城”的杀手锏。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窗口,西安高新区聚集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为发展硬科技夯实了根基。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落地、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打造硬科技发展的良性生态,激发硬科技发展创新动力,使硬科技企业茁壮成长,让硬科技IP更加鲜明。
为完善“硬科技”发展顶层设计,西安高新区启动《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并先后发布诸多政策措施。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探索与西安光机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融合发展新模式,组建硬科技发展研究院、硬科技产业集团,推动硬科技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并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费用GDP占比超过6%,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催生了一大批硬科技成果落地。目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提质增效明显。超宽禁带氧化镓功率器件、超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物联网核心芯片等业界领先硬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如今,高新再次划出147.7km 的硬科技产业区,让硬科技走上从研发到转化的产业闭环,让硬科技落地生根,在这片热土长出胜利的果实,成长为建设“丝路科学城”的中坚力量。
IXIAN.CN
本次全新规划的释放,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作为“未来三十年高新发展主战场”的基本脉络,据了解,6月15日,丝路科学城片区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总投资达1000亿元的27个项目将举行集中开工仪式。
届时,如果释放新规划更为完整的计划,想必能让大众清晰的认知三十而立再出发的西安高新区。
主笔:号称嬉皮
审核:Lyna
监制:号称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