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业务正式启动,标志着陕西跨境电商迈入出口业务全模式、简化申报秒通关新时代,这是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务实举措。图为古城西安城墙。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欣
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至今,陕西一直是对外开放的“要塞”“重镇”,在新时代更是承担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职责,在“一带一路”倡议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尤为突出。
这里,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舞台。多年来,陕西积极参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担当、系统谋划、积极作为,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部署,围绕“五通”要求,充分发挥陕西区位、产业、科教、人文等比较优势,继承弘扬丝路精神,切实完成好国家安排的各项任务,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起点:政策发力,商贸物流给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陕西省对韩国、东盟、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上半年,陕西省对东盟进出口19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9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6%。闪亮的数据背后,不但体现“一带一路”建设对陕西省外贸的拉动效应,更能窥见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所做的积极努力,以及陕西持续政策加码提升开放水平带来的可喜成果。
实际上,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高度重视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于2013年发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2016年出台《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8年出台《陕西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意见》、《陕西省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今年4月2日,陕西印发实施《“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据悉,这已经是陕西连续第6年印发年度《行动计划》,并制定配套任务分工台账,会同各成员单位,积极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定期向陕西省政府报告工作进展。
陕西省积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一带一路”建设,聚焦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通道的疫情防控和风险防范,集中力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组织起草《陕西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评估实施细则》;正式印发《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及行动计划,落地多项外汇业务优化举措,从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取消特殊退汇业务登记、放宽具有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购汇偿还、便利外汇业务使用电子单证、优化银行跨境电商外汇结算等八个方面为涉外企业复工复产和达产达效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陕西省在政策层面更是持续发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一路一带”建设,商贸物流畅通无疑最为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陕西,“空中丝路”联通世界——陕西依托中国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加速建设大西安国际航空枢纽,积极谋划航空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先后开通了赫尔辛基、巴黎、罗马、莫斯科、悉尼、墨尔本、旧金山、阿斯旺、布拉格等多条重要洲际客运航线。数据显示,2019年西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722万人次,同比增长5.75%,稳居全国第7,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3。今年上半年,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赴京国际航班12个指定第一入境点之一。从4月起,全省航空运输呈回暖态势,单日客运量、全货机、国际业务货量等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全货运航线总数达到32条。
此外,经过近5年的不断发展,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然成为陕西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常态化开行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汉堡等15条干线,实现了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据了解,今年前6个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1667列,是去年同期的2倍,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居全国前列;首次开行至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南亚班列,填补了陕西至南亚不通中欧班列的空白。同时,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建设,总投资422.63亿元的34个核心项目进展顺利,已建成运营8个,在建20个,储备6个,形成了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接续推进格局。
腾飞:自贸区建设加速,产能合作不断拓宽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8月31日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其和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自贸试验区共同勾勒了“以1+3+7自贸试验区为骨架、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区域开放”新格局。三年来,陕西以“开放”倒逼“改革”,既完成了国家规定动作,又完成自选动作,发挥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探索出一系列的“陕西经验”。
“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国自贸试验区借鉴学习;西咸新区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等2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经验经国家11个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率先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实行的“线上税银模式”和杨凌示范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陕西经验”开始走向全国,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示范和标杆。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陕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新增市场主体49845家,新增注册资本6604.65亿元,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数量、企业注册资本、外资占比大幅增加,已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平台,推动陕西改革开放的最好抓手。
据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不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设国际合作园区。中欧合作产业园聚集了德国博世、法国阿尔斯通等世界500强企业9个项目。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自贸片区设立了年度规模1500万元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专项资金,西安经开功能区与中国兵器集团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为助推陕西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近年来,陕西创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建设中俄、中哈等国际合作园区,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为所在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并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受到东道国欢迎。值得一提的是,西安老字号粮油企业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投资建设的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52个合作项目清单”,是清单中我国唯一的粮油加工型农业项目。通过园区的建设,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实现了互利共赢,中企得到了稳定且量大质优的原料产地,哈方得到了粮油原料加工新技术,也改变了单一谷物出口的格局。
成绩:科技教育取得实效,文旅合作不断深入
今年上半年,陕西完成“国合项目申报指南”调研起草工作,推荐申报的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评审论证。中国西安出海产业园正式揭牌成立,将构建优质互联网出海平台。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首批13个项目通过网络签约入驻。“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我国唯一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试验区,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片区积极推动农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已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据了解,杨凌示范区片区以“一带一路”海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为载体,努力培育海外农业园区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国际农业投资、科技、贸易和人文交流,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开展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了30个,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等20多个沿线国家政府部门签订了加强农业合作的有关协议,开展了30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在美国、俄罗斯等6个国家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设立3家海外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建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企业创新联盟、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
借助丰富的科教资源,科技、教育以及相关产业的跨国合作正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新亮点。以国合基地为载体,陕西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有效统筹了国际科技资源。目前,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推进国际科技资源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了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陕西人文交流合作亦日趋活跃——赴葡萄牙、德国、澳大利亚举办2020“欢乐春节·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周系列活动;制定并完善2020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方案,完成第四届中德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阶段性工作;联合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秦兵马俑线上艺术展,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揭牌;与携程集团就入境旅游发展和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合作机制发展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抽调14名专家组成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赴塔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在内的28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华侨同胞、中资机构开展网络视频学术交流,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今年以来,一系列文旅合作活动不断开展,充分显示了陕西这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份的人文情怀和西安作为文化古都极佳的对外形象。
据悉,接下来,陕西将以提供智力支撑为导向,加快建立国际化教育培训基地和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培养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和储备。同时,以弘扬丝路精神为宗旨,继续推进人脉工程建设,支持沿线国家青年学者、专家教授来陕培训、研修、交流,创新开展对外宣传和人文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丝路文化旅游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