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4日消息(记者刘昱 通讯员华延延)盛夏时节,沿着通村水泥路,来到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贫羊场”,圈舍内一只只肥壮的奶山羊活蹦乱跳,争相觅食……
“附近村里的人都羡慕我们,我们既可以在羊场务工挣工资,年底还可以参与羊场的分红,真是过上了好日子!”看着一只只“咩咩”欢叫的奶山羊,正投草喂食奶山羊的脱贫户薛志华高兴地说。凉马村支部书记张新昌介绍说,“扶贫羊场”是凉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扶贫产业之一,也是该村打造的扶贫“特色名片”。
而同样发展奶山羊养殖的武功县普集街社区何家村集体利用经济合作社,实施产业托管,吸引15户贫困户将105只奶山羊交给了村集体养殖。
近年来,武功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断夯基础、优服务、推模式、强效益、严管理、联机制,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富民,将贫困户牢牢嵌在产业链上。
夯实5类基础,撬动发展“聚合力”
武功县按照“消除一批空壳村、提升一批薄弱村、壮大一批一般村、建成一批实力村,打造一批示范村”的思路,组织各镇办(社区)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扭转村集体经济项目“单兵作战”“小而散弱”的困境,10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破零,实现收益221.65万元,75个贫困村100%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1个收入超过5000元,基本形成了 “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项目”产业格局,把更多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武功县通过组织外出观摩、市场考察、专题会议等方式,指导贫困村至少制定1个产业规划,储备预发展产业,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发展格局,累计入库集体经济项目189个,安排专项资金4275万元,支持各村蹚出一条差异化、错位式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武功县整顿软弱涣散村党支部22个,调整带富、自富能力不强支部书记5名,坚持村内“选”优、县乡“派”强、社会“招”贤、以老“带”新,全面推进 “一肩挑”选配带头人183名,既担任村两委“主官”,又担任集体经济组织“主人”,选派了77支驻村工作队,安排专项资金3万元助力村级集体经济,优先选拔爱农村、懂经济、会管理的439人进村班子,配强基层堡垒力量。载体护基,推动合作社覆盖。先后制定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1+5”政策文件,编制了产权改革程序册、配档表、流程图等指导材料,下拨了150万元专项经费,举办526场次业务培训,保障各村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等工作,核实资产12.84万元、集体土地48.83万亩,实现183个行政村全覆盖挂牌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武功县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提升相结合,高标准新建阵地7个,改扩建阵地33个,完成10个远教大屏和183个村55寸液晶高清电视覆盖建设工作在阵地设立集体经济组织办公场所、培训教室等,2016年至今累计整合涉贫资金1.04亿元实现行政村“水电路迅”四通,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基础。
做优5项服务,点燃发展“新引擎”
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沟通对接,理顺防疫检验证明核发、交通运输、市场准入等关系,畅通畜禽、果蔬等集体经济农特产品进入县内外市场渠道,打通了猕猴桃、蔬菜、奶畜产品等8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农特产品运输“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武功县积极发挥105个电商服务站点作用,引导陕西美农等336家电商企业和中通等86家快递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精准对接,鼓励700多名各级党员干部将朋友圈、微信群变成销售农产品的“云端大卖场”,培育“本土网红”“农民网红”直播带货,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产品搭乘电商快车。做优“消费扶贫”助农服务。引导15个蔬菜供应点自觉采卖,70多家超市优先采购,120多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份额采购扶贫产品,鼓励全县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对滞销农特产品进行“兜底”和“义购”, 开展“校企合作”“万企帮万村”等扶贫产品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建立了从田间地头直通需求市场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县扶贫产品销售额355万元。做优“热线直达”技术服务。建立产业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配套组建专家工作站3个,设立5个技术服务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在实地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活动,动员“土专家”“田秀才”“新乡贤”在种植、养殖项目中大显身手。做优“金融惠贫”贷款服务。协调金融机构,优化程序、优惠利息,为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支持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现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000余万元。
推广5种模式,培养发展“优等生”
武功县鼓励村集体与企业能人的优势项目 “攀亲结友”,通过资金入股、合作经营、资源折股等方式参与经营、联合发展,保证集体经济收益。如观音堂村将项目资金入股本村养牛专业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资产盘活模式让资源动起来。将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设施、商铺等经营性资产,土地、厂房等资源性资产直接外租,或者实施“反承包”将产业项目整体打包给经营主体或个人经营,将“别人的生意”变成了“自己的买卖”,形成联营赚取分红或坐收租金蓄力壮大。如岗子村建设蔬菜大棚出租群众经营。
推动跨村、跨镇发展,通过整合资金、强强联合等方式,以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向“壮大”转变。如大庄镇大东村以项目资金与大西村以集体场地联合建设集贸市场合作经营。配套服务模式让链条建起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有针对性提供服务项目,当好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红娘”,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通产销两极。如游凤镇高岸村花椒烘干、孟王村建设200吨冷库,为群众发展花椒、果蔬产业提供加工、储存服务。服务创收模式让思路活起来。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公益服务队、建筑公司等,组织劳务进行服务创收。如长宁镇上焦村成立上焦村文化传媒服务队,承接文化宣传及群众红白喜事等活动。全县5大模式各打造了不少于3个村成示范村,形成一批推得开、叫得响、过得硬的示范典型,有力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强化5大效益,带动发展“增长极”
截止目前,武功县集体经济组织已吸纳超过1922人就业,发放超过工资365万元,其中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带动519户稳定增收。“造血式”产业托管帮扶一批。积极对发展能力较弱、发展意愿不强、常年外出就业的贫困户进行产业托管,对项目“采、育、管、收”等环节统一服务,帮扶群众发展产业。目前,有23家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奶山羊、猕猴桃、秋葵、土豆等产业托管,受益贫困群众36户,人均实现增收3400万元。“菜单式”示范项目带动一批。发展“3+X”产业项目85个,促进了以猕猴桃发展到了11.41万亩,奶山羊存栏达到4.8万只、大棚蔬菜新增面积3000亩、新建设施农业800亩,推进了具有黄桃、大姜、花椒、蟠桃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群众中长期扶贫产业覆盖面达到了100%。
武功县上墙了集体经济项目收益分配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优先让“三无”贫困群众享受经济分红,同时,重点关注“矜寡孤独残病”等6类特殊群体,大力发展公共社会服务事业,让集体经济成为兜底保障、防范返贫的源头活水。“驱动式”土地流转盘活一批。对群众闲置和撂荒土地进行置换或整理,大力发展种养殖项目,集体经济项目共盘活农村土地2758亩,其中贫困户土地376亩,每亩土地流转年增收至少800元。
严格5项管理,注入发展“永动力”
武功县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可操作性文件,规范合作社运营,实行“村账乡管”,推广“五联审签”,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做好实地验收制。明确验收范围、验收方式、验收依据、验收程序等工作,按照时间服从质量、实施一个验收一个要求,实行县和镇办(社区)两级对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情况的实地验收。强化补贴激励制。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补贴挂钩办法》,提出14条具体措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同时,把集体经济发展列入镇办(社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明确收益分配制。在脱贫攻坚期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盈余按照“4321”模式进行分配,即:40%收益作为该村贫困户分红,30%收益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20%收益用于村公益事业支出,10%作为风险基金用于村集体经济以丰欠补及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