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而言,航空大都市概念越来越重要。”
数年前,笔者在成都举办的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上,曾与世界航空经济第一人约翰·卡萨达有过一次交流。
在卡萨达看来,航空业及机场对于商业选址、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航空大都市”概念——从城市的机场变成机场的城市。
梳理国内主流城市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临空经济对区域的发展,正在占据更多的话语权,无论是上海浦东、成都双流、西安的空港新城,还是已有勃发之势的北京大兴。
开放性的天然属性,让上述这四个样本区域的临空经济,同时拥有着另一个身份——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属性的加持,正在让航空港从交通意义上的对外枢纽,加速成为配置全球优质资源的运筹中心。
01
近年来,关于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的话题愈来愈多、愈来愈重。而创新与对外交流、开放和贸易,也成为我们观察具体一城一市的重要指标。
自贸区的概念,亦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备受热捧。
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开始,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紧随其后,再到后来包括陕西等地多个自贸区的相继设立。至2019年底,全国18个自贸区由南向北、由沿海至内陆组成的矩阵,特别是中西部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窗口。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张威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对当下的“1+3+7+1+6”格局有过如此阐述:“从2013年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始,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履约式开放进入积极主动自主开放的进程,不断拓宽开放的领域和力度。从之前的注重发展贸易便利化,到现在各个领域要素流动自由化。这是中国扩大开放自主探索模式的推进,力度更大,深度更高。”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仅仅5年之后,这里便以全市1/50的面积,创造出全市1/4的生产总值、2/5的贸易总额。
作为进入新常态之后深度激发经济活力的探索之举,自贸区被寄予厚望——打造经济要素流动最自由的区域,先试先行,然后再全国推广。
可以说,这18个自贸区各有侧重。陕西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自2017年挂牌之日起,陕西在自贸区加持之下对外沟通与贸易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之貌。特别是在城市拓展框架之下西咸片区的发展。
无论是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还是金融贸易、总部经济等,西咸片区有着极为明晰的定位,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02
更为细分的话,一如前面提及的临空经济,我们则更为关注空港新城自贸功能区。
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空港新城拥有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无论是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飞机制造,还是航空企业总部、跨境电商等临空型产业,是其立身之本。
这种“自带光环”的属性,让空港新城自设区之初便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机场作为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节点,甚至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样的先例并不少,迪拜、韩国仁川等,无不如此。
这种外向型的DNA,与自贸区的属性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两者结合,所引发物流、金融、国际商贸等产业的裂变,正在让很多相关城市获益。
2017年4月1日,西北唯一的临空自贸功能区挂牌,是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承载“三个经济”发展,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的“国家试验”临空新高地。
如此定位与使命,于空港新城自身而言,是对其定位和功能的有效拓展和丰富。
西安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城市物理空间的覆盖半径亦不断延伸,空港新城144.1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自贸功能区,显然具备着极大的承载力和拓展空间。
事实也是如此。
到2020年4月1日,空港自贸功能区刚好挂牌成立3周年。官方发布的数据中,三年来新登记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较获批之前分别增长362%和1437%,外资引进额增长1.5倍;三年累计共形成创新案例20项,承担的陕西自贸区35项任务和空港自贸功能区5类31项深改实施任务已全部完成并不断深化推进……
数据的背后,是其对“一带一路”、陕西创新领域的贡献与带动。
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第五航权”获准、综保区获批等一系列利好的不断落地,让空港自贸功能区在陕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过程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03
这种感触,辖区内的企业有着更为切身的感受。
具体到诸如跨境电商领域,2019年4月,空港新城自贸功能区完成全省跨境电商保税进货首单业务,跨境电商公共仓同步投入运营……
西咸新区长安港跨境电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帅表示,公司当初选择落户此处,正是看中自贸区临空特色,便于产业进行创新突破,打造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的门户窗口。
在他看来,无论是这里推进枢纽建设现代化而开通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城市货运航线、第五航权客运航线,还是贸易通关便利化,以及推进营商环境品质化等方面,均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极为实际的便利。
临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流量经济。
今年3月3日,在空港新城东航维修机库,一架来自柬埔寨澜湄航空的空客A321客机正在进行8C检修。
这是空港自贸功能区获批以来首例干线飞机进境维修业务,此次空客A321客机开展进境维修业务,既是航空维修服务水平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体现,也是自贸试验区创新建设的实践。将为空港自贸功能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业务合作、落地飞机深度维修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空港新城发挥自贸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打造临空经济全产业链的必胜决心。
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必然会随着临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产生流动和聚集。随之而来的资本聚集亦是水到渠成。
这也不难理解,近年来空港新城在构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方面,将其发展重心聚焦于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物流运输等临空产业。
无论是普洛斯、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等物流企业在此相继组建区域总部和物流配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园、航空众创空间,绿地、东航等项目的落地,还是梅里众诚等生物医药头部企业在空港新城的加速聚集……
聚集效应下,这里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趋势。
站在三周年这个节点,如将空港新城自贸功能区进行一个总结的话,便是通过自身的有效探索,释放了西北临空自贸区的“西引力”、扩大了陕西省外向经济的“朋友圈”、开启了大西安连通世界的“快捷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临空经济+自贸区”的道路上,空港新城并非独行,上述提及的北京大兴机场,一开始便提出要通过国际人才的引进和科技创新来带动临空经济区发展,即所谓4.0模式。
这对空港新城来说,亦是一个很好借鉴和提醒。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六大”叠加优势,深度挖掘创新优势及对高端要素的吸附效应,创新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壮大临空特色产业体系,将是空港自贸区下一发展阶段需考虑的重点。
三年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总结也是新的起点,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空港自贸功能区将探索出怎样的内陆型临空型自贸区新模式、新路径,下一个三年,空港,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