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切换
新闻
西安经开区“十项重点工作进行时”:以“三个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0
03/22
08:34

日前,西安经开区召开十项重点工作调度会议,要求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围绕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三中心”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等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发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速推动经开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以“三个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西安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工作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日前,经开区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工作方案(2020—2022年)》,加快“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对外开放、对内拉动新格局,为企业参与经开区做强枢纽、做大平台、促进流动提供了重大利好,对全力打造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最具幸福感城市样板区意义重大。

未来,经开区将实现物流网络纵横交错,内外贸易活力彰显,高铁新城综合枢纽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国际产能合作初具规模,“三个经济”对构建产业通道、盘活制造业资源作用持续增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开功能区影响力显着提高,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枢纽、大西安“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前沿城市国际门户和国际化大都市先进制造业新地标三个战略目标基本完成。

加快打造以“要素汇聚、开放联动”为核心的枢纽经济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推进临站临港产业聚集发展、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增强区域发展要素集散能力,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协同创新聚集区。

建设高铁新城枢纽经济示范区

按照“站城一体、生态优先”的思路,加强高铁新城整体控制和规划引导。优化高铁新城北客站对外交通组织方案,增强高铁、地铁、机场和火车站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北客站北广场及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高铁新城城市品质。完善高端生活配套,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设施。加速国际化商务商贸产业聚集,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教、宜医、宜游的生态枢纽新城。

建设联通内外辐射西北的交通体系

积极协调对接省市相关部门,推进高铁新城330KV高压线落地和渭滨水源地改造,保障地铁2号线、8号线、10号线、14号线经开段施工,谋划一批连接重点制造业区域、基地、场站的快速道路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心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范围内的市政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积极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大通道,构建公铁联动、辐射西北、通达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夯实支撑“三个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建设中西部创新发展先行区

充分发挥北客站、地铁站、客运站的聚流和辐射作用,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产业链、技术创新链和服务链,引领区域开放型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围绕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孵化链和生态链。着力提升区域交通枢纽服务、商贸文化交流服务、国际生产制造服务、商务酒店休闲服务、旅游接待中介服务水平,将高铁新城发展成为国家中西部中转服务经济样板区、大西安高技术服务业国际合作的枢纽和聚集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发挥枢纽对周边区县、开发区生产生活要素的集散、分拨和增值服务能力,构建以产业链和供应链为支撑的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聚焦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消费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行动,加快在谈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的落地进程,策划储备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大工业招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着力构建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核心的门户经济

坚持开放创新,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依托自贸区经开功能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际合作园区、高铁新城等对外开放门户,扩大经济要素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对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能力,构筑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格局,打造中西部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的窗口。

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

着力发展以航空零部件、精密装备零部件、半导体器件等制造为主,拥有高附加值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研发中心。加快推动出口加工区A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加工、跨境贸易及保税物流、分拨、配送等业务,促进门户功能向创新发展转变。发展以美元等外币融资业务试点为支撑的丝路国际保理平台,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及金融服务业创新等,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产研融服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和对外贸易合作的门户。

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

着力引进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境外优质企业和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机器人与检验检测、生物科技与医疗装备等,构建欧盟企业集聚区和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积极搭建外商投资信息融通平台,实现国际产业要素与资源汇聚。谋划建设分布式能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石油装备产业园、增材制造与再制造产业园等,聚集国内外企业,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生态。鼓励企业“走出去”抱团发展、抱团拓展海内外市场。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实施《西安经开区科技创新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落实科技创新提升行动路线图,围绕“八大提升工程”,实施“融合创新、招才引智”行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深度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卡脖子”、自主可控、填补空白和补短板产品,构建以人才链和创新链为支撑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资源“洼地”。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孵化器建设,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政产学研金用”等创新要素,健全创业孵化和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培育一批上下游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集聚的产业融合性创新共同体,打造产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门户。

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智慧融合”行动,支持企业与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再制造、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融合”计划,支持企业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塑技术体系、产业模式和价值链,提升集成化发展能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以生态链和服务链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

全力发展以“高效便捷、协同共融”为核心的流动经济

以提升规模、扩大领域、完善门类、均衡布局、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汇聚,增强流通活力和效率,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有机融合,提升流动经济的贡献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及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金融、批发、检验检测、节能与环保、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在中心区实施“退二进三”,建设开放街区,优化布局商务中心和服务业聚集区,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在高铁新城规划布局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贸、会议会展等服务业;在泾渭新城规划布局集总部、商务、商贸等为一体的服务业聚集区,加速产城融合发展。支持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发展,拓展保税物流业务,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鼓励重点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扩大自主产品出口规模。加快西安金融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布局“新经济”和“数字经济”聚集区,培育货币金融、资本市场及生产性保险、担保、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业,增强对区域实体经济的支撑功能。

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业

重点发展货物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物流服务业,探索开展无车承运人业务。引进平台资源,构建以油田物资采购、供应、运输等服务为核心的全国性“油服”大数据平台。发展大宗货物及线上线下商品配送,以及食品、医药、生鲜等冷链配送,做大做强特色物流供应链。支持供应链企业与制造、消费、信息、贸易、金融等融合发展,拓展全球供应链资源,建立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和供应链金融支撑平台;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和平台化,建设集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与城市配送等于一体的国家级生产型物流服务基地。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居民家庭服务、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旅游、零售服务、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落实《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打造经开中心区中央商业走廊。围绕西安北站全力发展临铁经济,打造集旅游消费、零售、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商旅业态聚集区。优化泾渭新城“一核两心五区”商业空间结构,规划布局一批商业综合体、品质公寓、休闲广场,补齐符合居民需求的生活服务短板。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场景”经济,鼓励公园商业、无人商业等消费新模式,推动商业无人化、智能化,促进社区商业便利化、功能化,打造“15分钟生活圈”。

谋划发展会展服务业

加快会议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高铁新城和泾渭新城,规划布局集会议、展览、酒店、商场等功能于一体的会议会展综合体。支持现有酒店、宾馆等场所提升会议承接能力,完善国际性会议功能。加快城市运动公园提升改造,发挥泾渭体育中心功能,完善场馆周边住宿、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集小型会议会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于一体的文化会议会展综合体。

加快发展人才资源服务业

重点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服务业。畅通科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升“招才引智”服务水平,为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专家的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聚集高层次人才群体,构建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高地”。(当地供稿经开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