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双轨制教育和改革劳动力市场,德国足球与经济同时崛起。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中国东北部城市哈尔滨一座城市的人口就比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全国人口还多,为什么洪都拉斯都能进世界杯,中国却进不了?”对于中国足球,《福布斯》杂志曾发出这样的质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何不能保持经济与足球的同步发展?6月15日,国足以1比5大比分败给泰国“青年国家队”,为媒体的质疑添加了新的注脚。
但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与中国队的尴尬遭遇相反,保持足球与经济同处巅峰状态的国家并不在少数,德国队近些年重拾雄风便是典型。
5月26日,拜仁慕尼黑和多特蒙德在欧冠决赛之夜上演了“德比之战”。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人们对德国足球的荣光时刻依然记忆犹新。此前,德国国家队已经是2010年世界杯季军和2012年欧洲杯四强。要知道,在1990年代末,德国可是出了名的“欧洲病夫”,经济和足球都停滞不前,2000年欧洲杯德国队小组赛即遭淘汰的经历被广泛认为是其“足球低潮期”的标志之一。
2003年开始,痛定思痛的德国人开始着手改革。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教授马丁·诺特的话来说,现在的欧洲和全世界可以学习那时的德国接下来是怎么做的。有趣的是,这段时间也恰好是德国经济重新崛起并始终在欧元区屹立不倒的阶段。事实上,德国足球的逆袭与经济崛起的路径何其相似。
当年,德国足协下属的“青少年足球学院”委员会要求俱乐部强化青训体系,建立学院制度,培养有潜力的青少年并对其进行文化教育。
德国足协对球队的这种强制性要求,获得了各俱乐部的积极配合。
这种做法和德国一贯采用的双轨教育体系有诸多相通之处。德国约6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便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来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来承担。
这样,教育就总是与需求联系起来,毕业生往往可以轻松找到工作。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
这一制度不仅为德国足球培养了大量青年才俊,更极大降低了失业率。欧盟成员国中,德国的年轻人失业率为8%,相比之下,债务缠身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为56%和38%。
除了建立足球学院,德国还推翻了劳动力市场,变革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险条例,从福利中压缩成本,减少开支。这无论对经济还是足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欧盟各国普遍受债务危机困扰之时,德国却可以独善其身。而德国的足球俱乐部也基本上没有负债的,这在几大国家的联赛中绝无仅有。这和其量入为出的财政模式息息相关,即便是拜仁这样的欧冠球队,也不会像皇马、曼联那样一掷千金、举债经营,而是更为注重国内球员的培养。德国足协甚至要求俱乐部每年都要上交两次财政报告进行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会被取消执照。
德国人对可持续的精英管理制度达也成了共识,虽然没有法律限定工人工资,但工会同意让工人的工资处于国际标准中较为合理的水平,工会和雇主间达成默契维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足球,球员对于薪资的要求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狮子大开口。
此外,为了吸引人才,德国不惜修改移民法。2012德国的净移民人数超过100万,为德国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不少外籍球员也纷纷加入德国俱乐部,例如拜仁和多特蒙德就分别有4名巴西球员和3名波兰球员。
长期关注欧洲足球的体育评论员颜强表示,德国足球这10年的崛起和俱乐部的支持分不开:“俱乐部有比较好的大局观,对整个德国足球的发展比较有利。”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颜强表示德国足球固然对中国足球有借鉴之处,实际上其社会秩序和重新崛起的模式才是中国更应该学习的地方。“德国喜欢建立好一个体系后去不断地完善它,将一些基础性的原则坚持下来,而中国更喜欢每次失败后就全面推到重建。我们太希望在短时间内建功立业,而没有考虑到传承和延续。” 无疑,德国在经济崛起和足球辉煌之间找到了一条契合之路,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