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末,全省共有1489家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同比增长21.2%;有2家上市文化企业、13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有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8家国家认定动漫企业和18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拥有广播电视制作机构600余家,电影产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四。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高达23.6%,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
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多措并举,文化企业遍地开花
在西安曲江新区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中,西安湛蓝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手游《大西安传奇》,在今年北京文创大赛·全国百强决赛中获得大赛组委会认可。
作为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在落实各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率先出台《西安曲江新区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推行“创业十条”等,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一流的服务,搭建起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舞台。
“不仅是曲江新区,事实上,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考核机制的运行,全省各地都争先恐后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鲁吉安说。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陕西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出台了《陕西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陕西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配套文件,“1+N”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落实免征省属文化企业资本收益、文化企业财税优惠、小微文化企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等扶持政策。
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培育出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园区和企业,涌现出曲文投集团、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企业,其中曲文投集团连续8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32个省级重大文化项目,23个项目投入运营,累计完成投资446.15亿元。
填补短板,文化制造业强势崛起
9月中旬,记者在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二楼生产线车间看到,一条长长的自动化生产线输送带上,一台台液晶电视机被传送到作业台前,四五名技术专家和工人身穿工作服,手持遥控,反复测试产品性能。
这就是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也是陕西以培育、引进等有效途径填补文化制造业短板的范本。今年以来,以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文化制造企业相继量产,以安康毛绒玩具制造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制造企业遍地开花,有效弥补了全省文化制造业发展的短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80.3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快4.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速的贡献率高达46.6%,是拉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陕西省统计局二级巡视员葛小伟分析。
推进融合,新型业态竞相涌现
以实景舞剧《长恨歌》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已经遍布全省。这些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艺的成功运行和推广充分证明:文化与旅游结合,可以让文化走得更“远”。
近年来,文化与各行各业相融合,使得文化产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加快推进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开工建设旅游项目1100余个,完成投资1490亿元;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出台《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积极申报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扶持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双创服务平台;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召开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工作会,举办陕西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恳谈会,6家金融机构为陕西文化产业授信600亿元;扎实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加速融合,广告会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动漫、现代娱乐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扩大交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么麻达”“克里马擦”“雾达”……在陕西展区以城墙为形的墙壁上,一排排醒目的方言文字引得众人围观。
这是今年5月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陕西展区的场景。通过深圳文博会,我省向世界讲述陕西故事,搭建起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共推介18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平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推介洽谈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年,我省各市(区)招商引资70余次,文化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达2500多亿元。华侨城、恒大集团、宋城演艺集团、华夏文旅集团以及浙江文创集团等知名文化企业纷纷在陕落地。
事实上,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使得陕西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推动了陕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