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切换
新闻
【陕西70年】工业发展大跨越 结构优化谱新篇
2019
10/22
08:33

工业发展大跨越
结构优化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新中国70华诞即将来临,回眸70年陕西工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倍感欢欣和鼓舞。70年来,陕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全省工业战线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陕西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陕西工业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为全省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工业品严重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陕西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纵观陕西工业的发展轨迹,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的恢复和创建时期(1949-1965年)
这一时期,陕西工业以年均15.7%的速度发展,跻身于共和国内地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基于国家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考虑,随着一大批项目的建设,陕西基本形成了以军工、机械、纺织、煤炭为中心、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基本协调的工业体系框架,并在国家的投资下建立了我国内地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两大基地。到1965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33.15亿元,比1949年增长41.6倍;全部工业总产值29.65亿元,增长10.6倍。
第二阶段:“挫折”与“发展”共存的文革时期(1966-1978年)
“文革”和“三线建设”时期的13年,全省工业以年均9.1%的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陕西现代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尽管陕西和全国一样受到运动的干扰和破坏,大批企业生产不正常,发展受阻。然而由于国家改变了总体工业布局,投资重点内移,陕西成为当时国家确定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之一。由此建成了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其他指标如技术水平、人才等均居全国第一。1978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16.5亿元,比1965年增长2.5倍;全部工业总产值96.48亿元,增长2.1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0年)
1978-2001年,这一时期,陕西工业进入了体制改革、不断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冶金等主要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二十四年间,全省工业以年均11%的增长速度发展,200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06.62亿元,比1978年增长18.3倍。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陕西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步伐,充分利用全省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2010年,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6.4%,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58.97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5.5倍,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翻了2番多。
第四阶段:“转型换档”阶段的平稳发展时期(2011-2015年)
这一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看,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全省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十二五”的五年,是陕西工业深化改革的五年。在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全球油价暴跌后,以资源为主的陕西工业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2011-2015年,全省实现年均12.4%的增长速度,201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尽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增幅却呈现逐年回落态势,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5.9%,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多策并举,坚持以“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核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五年间,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继续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非能源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非能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龙头企业实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241户,比2010年净增102户。
第五阶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2016年至今)
2016年以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国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及时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投资、降成本各项措施,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聚焦“五个扎实”要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全省工业经济在承受内外压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稳步向好,为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剔除价格因素,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8.1%、9.2%,增速比2015年分别加快0.9、2.2、3.3个百分点。
70年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业建设是在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到1949年,陕西工业总产值仅28645万元,生产能力低下,基础非常薄弱:年产纱0.73万吨,原煤61.1万吨,原油0.08万吨,金属切割机床30台,发电量0.28亿千瓦小时。陕西工业正是从这样的基础起步,经过70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规模实力不断增强
1、经济总量日益扩大。在7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陕西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96.4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36.52亿元。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92.36亿元,比1978年增长261.12倍,年均增长15%。全部工业增加值9634.80亿元,年均增长12.1%。从平均用工人数看,2018年平均用工人数146.8万人,比2000年增长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7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5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9倍,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倍,医药制造业增长4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7%。
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实现发展质量和经济总量的双跨越,全省坚持“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同举并重,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企业杠杆率下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32432.5亿元,比1998年增长14倍;主营业务收入23060.4亿元,比1998年增长25.6倍。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在不断增强。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2%,比199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3.9%,比1998年降低17.6个百分点。
3、支柱行业增势强劲。70年间,工业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冶炼等为主的新体系,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41个大类行业,陕西已经覆盖除其他采矿业的40个行业,覆盖率达97.6%。40个大类行业中,2018年有3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92.5%。尤其是能源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2018年,石油、焦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1.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3%。非能源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9.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2%。
4、主要产品增长迅猛。解放初期,工业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寥寥无几。经过7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推动和解放,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普遍得以迅速跃升,工业产品品种丰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8年,原煤产量6.23亿吨,比2000年增长30.4倍,天然原油3519.49万吨,增长3.7倍,天然气444.48亿立方米,增长20.1倍;原油加工量1799.43万吨,增长2.2倍;发电量1782.22亿千瓦小时,增长5.5倍;汽车产量62.13万辆,增长31.2倍;水泥6270.83万吨,增长5.3倍;钢材1445.15万吨,增长25.9倍;金属切削机床18724台,增长3.9倍。
5、大企业引领作用突出。陕西积极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榜样引领作用,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2018年,全省产值排名前50户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4.2%,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明显。2018底,延长油田、陕煤集团2户工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延长油田、陕煤集团、有色控股、东岭工贸、建工集团和陕汽集团6户工业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有色控股、东岭工贸、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隆基绿能科技入围2014-2018中国制造业500强。2018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已达24户,而2003年时仅有一户企业收入超过百亿。
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陕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截止2018年底,陕西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2%,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58%下降至2018年的48%,低于非能源工业4个百分点。非能源行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优化发展。2018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4.2%、12.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和17.2%。
代表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产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0%,光缆增长22.1%,光纤增长51.3%,太阳能电池增长19.4%,3D打印设备增长17.9%,智能电视增长13.6%,工业机器人增长36.9%。
在能源工业能源领域,全省加大一次能源就地转化率,充分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全省重点基地、园区和重大转化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高值化迈进,煤制稀烃、煤制油产能分别达到300万吨和400万吨以上,榆林列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十三五”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7个高端能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轻烃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逐级凸显。
三、区域优势显著提升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陕西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经济政策,统筹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逐步确立了“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的发展思路。
关中经济在陕西三大区域中处于中心地位,GDP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工业是关中经济的主体,主要原因是工业比重大,大型工业企业多。尤其是近几年,关中地区利用科技园区、人才技术聚集优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高。2018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311.57亿元,比1995年增长23.5倍。
陕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1998年陕北被确定为能源重工业基地。陕北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主要原因一是能源产品高度集中,产量逐年提高;二是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布局,产业链不断延长。2018年,陕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056.74亿元,比1995年增长119.8倍。
近些年,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环保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陕南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突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绿色食品、饮用水、茶叶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6.5亿元,比1995年增长63.4倍。
四、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新中国成立时,陕西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决定性因素。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0832人,比2011年增长71.5%。研发经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4216.1万元,比2011年增长91.3%;从创新项目和创新成果来看,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数4487项,比2011年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数8142件,增长85.5%。
五、军民融合迈向纵深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实力雄厚,门类齐全,近年来,全省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建设,搭建“军工+”平台,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培育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兵器工业等产业集群,“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融合,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资料显示:“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合计7329.34亿元,年均增长11%。累计实现利润387.87亿元,年均增长4.8%。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93.08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军品产值占49.8%,年均增长16.2%;民品产值占50.2%,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17.43亿元,年均增长6.5%。
从军工企业涉及行业看,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90.04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97.5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5个百分点。
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特点来看,一方面,陕西的军工企业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军工民用产品已由原来的一般消费品转变为充分体现军工科技优势和特色的高技术产品;另一方面,陕西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提高了军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了军品的技术升级,为国防工业增添了活力,又促进了传统国防生产部门的观念更新,完善了国防工业的运行机制,为军工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出了贡献。
六、多种经济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占有绝对优势,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其他经济成分逐步发展。
2017年,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产值占比55.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和城乡个体工业产值占比44.2%,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2018年,从企业经济效益看,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6%,集体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3.8%,私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0%,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规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5.7%,均保持平稳较高水平,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工业发展的新篇章,70年后,一个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展望未来,陕西工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坚定信心,陕西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