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取得飞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陕西存款实现从百万元到4万亿元飞跃。
金融体量迅速增长,老百姓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70年来,陕西存款实现了从百万元到4万亿元的飞跃。数据显示,1949年,全省各项存款余额仅23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27万元;1959年,存款跃上10亿元台阶,达到10.27亿元;经历26年,1985年,跃上了百亿元台阶,达到102.32亿元;经过36年,1995年,跃上了千亿元台阶,达到1097.21亿元;2008年7月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分别历时4年、3年、3年于2012年、2015年、2018年末突破了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
而到2018年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0567.42亿元,同比增长7.37%,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11位,是1978年的1321倍,年均增长19.6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达到20759.76亿元,同比增长11.11%,是1978年的2663倍,年均增长21.80%。
城乡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全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0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19元,增长106.5倍,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起步到迈上万元台阶,达11213元,增长82.7倍,年均增长11.7%,有效保障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财经评论专家周文豪分析,随着金融体量的迅速增长,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各类新型支付服务组织不断涌现,陕西支付体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70年来,陕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的金融组织体系表现为“大一统”模式,陕西省金融机构仅有人民银行1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陕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
1979年至1984年,工农中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全省的分支机构相继成立,迈开了陕西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1992年以后,陕西金融体系实现了跨越发展。交通银行重组、股份制银行兴起、地区性保险公司建立、政策性银行设立、外资银行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证券、基金等各类机构快速涌现,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业务发展逐步壮大,类型齐全、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2018年末,全省金融统计的对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机构343家。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1419.87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8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59%。金融业正在逐步成为对全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
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者达5754家,覆盖率达97%以上。2019年上半年,大小额支付系统日均处理往来业务43.78万笔、清算资金3119.7亿元。全省在用银行卡2.08亿张,人均持卡5.39张。截至2019年6月底,陕西省共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4.5万个,基本实现了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
周文豪分析,陕西金融业跟随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脚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经过70年的发展,金融数据的变化见证了陕西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金融服务更趋多元、更趋精准,保障社会各界共享改革成果。
1978年末,陕西省的贷款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企业贷款和商业企业贷款,贷款主体单一。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贷款资金不仅分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同时贷款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扩大至各类性质的大中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不仅支持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需求,还加大了对居民购房、消费领域的支持。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薄弱环节分享到了金融改革的成果。
首先,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更加有力精准。改革开放前,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支持上,1978年末,陕西省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两类贷款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91.87%,其他少量资金投向农业企业和社队农业。改革开放后,贷款更多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也更加注重居民的信贷需要。2018年末,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2070.41亿元,是1978年末企业贷款余额的463倍,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降至72.33%。同期,全省住户贷款余额8441.91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已经达到27.67%,贷款结构明显优化。
其次,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不断拓宽和丰富。随着市场化进程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中介的快速发展,全省资金供给渠道大大拓宽,为进一步改善信贷资金压力发挥了作用。2018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3599.1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7%,有力支持了陕西实体经济发展。
第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更加充分。近些年来,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重视,尤其是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重视并快速得到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1.82倍,年均增长41.20%;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了4.15倍,年均增长16.07%;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加了1.75倍,年均增长15.58%;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261.30倍,年均增长65.9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09年末增加了4.52倍,年均增长20.9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加了14.45倍,年均增长31.49%。
银行业内人士田苗分析,陕西金融业跟随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脚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金融又为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