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省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拼搏奋斗,三秦大地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盛、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从黄土飞扬到满目葱茏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全省经济综合部门,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履行参谋助手、综合协调、项目管理职能,分析大趋势、研究大战略、协调大政策、推进大项目,着力推动全省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迈入了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努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70年来陕西经济实现连续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陕西经济总量不足13亿元,至1978年增长到81亿元,1995年突破1000亿元,2001年、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别跨越两千亿、三千亿、四千亿、五千亿关口,2010年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经济发展再提速,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4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8000多亿元,较1952年增长1900倍,年均增速9.1%,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1.9%提升至2.7%。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1952年陕西人均GDP仅为85元,2005年突破万元,2018年达到63477元,换算美元约9592元,实现由低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跃升。地方财政收入由1951年不到1亿元增长至22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1%,财政实力的大幅增强,为全省各领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已成为陕西竞争的比较优势。
一是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里程居西部前列,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200多公里,是1949年的11.6倍。“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布局,西安与郑州、太原、兰州、成都等重要城市实现高铁互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成为我国北方第二大机场,2018全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七,国内外航线达到350余条。西安地铁一、二、三、四号线全线通车运营。
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秉承“善治秦者先治水”思路,谋划实施了一批关乎陕西发展大局的重大水利项目,黑河引水、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投用或加快建设,目前年供水总量达到93亿立方米,是1978年的1.5倍。
三是能源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陕西省电力装机达到5350万千瓦,煤炭产能接近7亿吨,是1949年的1605倍,横贯关中、连接南北的750千伏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突破8000公里,“气化陕西”覆盖了全省11个市区、107个区县。
四是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8年陕西省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达到30.8Mbps,位列全国第14。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928.6万户,4G网络访问互联网的平均下载速率为23.18Mbps,位列西部第一。
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 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发挥陕西工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汽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现代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强支撑的跨越。1952年,陕西三次产业占比为65.42018年三产占比达到7.5整体迈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七,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工业增加值接近万亿元,是1978年的264倍,晶硅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大型运输机、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制造新名片。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陕西延长石油、陕西煤化工等8家公司入选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4户。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2018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8.13%,较1978年提高了41.79个百分点,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
深入实施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不断细化和完善“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关中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高技术等产业,2012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一笔外商投资——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高新区,二期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关中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煤制烯烃、煤制油产能分别达到300万吨和400万吨以上,2018年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较1995年增长了120倍。陕南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中药材、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三个经济” 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始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倍增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陕西已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一是对外贸易规模连年攀升。1978年陕西省外贸出口仅为0.12亿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此后,陕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拳头产品”不断增多,进出口贸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达3512.82亿元,增长29.2%。
二是利用外资大幅增长。陕西积极搭建丝博会、杨凌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一批高规格国际会展活动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生、三星、美光等众多世界著名企业来陕投资兴业。201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68.48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2.7万多倍。
三是“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加快建设。杨凌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启动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功能覆盖率达到100%,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旅客增速和航空货邮增速位列第一,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全国领先。
四是营商环境大幅提升。陕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同比增长64.01%,2019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3.87万户。普华永道中国等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显示,西安市营商环境排全国第六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陕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陕西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持续加强国土绿化。
20年来陕西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4039.7万亩,占全国7.8%。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3.06%,居全国第十位;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30多万公顷,“绿色版图”向北推进近400公里,陕西国土面貌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切实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出台全国首个以山脉为对象的保护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三是节能降耗持续推进。1978年陕西省万元GDP能耗高达8.53吨标准煤,2018年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53吨标准煤。
四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显著。2018年,陕西省13个市(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5.3%,“河长制”“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实,渭河干流全段消灭劣Ⅴ类水质,渭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汉丹江水质保持优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两个80%”用于民生,不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319元,较1978年增长107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增长至11213元,增长达82.7倍。
二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中小学净入学率接近100%,省级标准化高中占比超过80%,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5所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72.3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91.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351.8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9%。
四是脱贫攻坚扎实推进。陕西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00年以来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18%,累计1000多万人口实现脱贫。
五是健康陕西扎实推进。陕西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分级诊疗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
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开启陕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