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运用市场、占领市场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以适应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为标准,来评判不同的主体,我们可以把运用市场机制能力强的企业、人才和地区,分别称为高能企业、高能人才和高能地区。可以看到,凡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普遍属于高能企业、高能人才和高能地区比较密集,凡经济发展迟滞的区域,普遍面临高能企业、高能人才和高能地区匮乏。
市场适应能力强弱决定了各类经济主体能够在多大范围内有效整合资源,在多高水平上开发利用自有资源。面对各个领域、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发现需求、整合资源、组织生产、营销产品、实现价值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哪些资源,而是能够围绕市场需求运用哪些资源。运用资源能力不强,就会导致具有流动性强的资源大量流失,被别的企业或地区整合运用,流动性不强的资源只能处于低水平开发运营。整合开发资源能力强,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把自身拥有的资源利用起来,把原本没有的资源引进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占领市场,成为真正的高能企业、高能地区,投身于没有边界的广阔市场经济之中实现发展。增强陕西经济发展动能的核心,就在于培育一批高能人才,壮大一批高能企业,建设一批高能地区。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和反思陕西,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的症结在于适应市场能力不足,高能人才、高能企业、高能地区严重缺乏。作为科技大省、文化大省、能源大省,陕西曾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潜在的上海”,但这些资源优势一直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由于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不足,市场化开发运用程度偏低,导致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难以有效转化成创新优势和科技产业发展动能,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高能主体缺乏是陕西各项短板中的关键,可谓是短中之短。
为了加快高能主体培育,充分激发陕西人才活力、企业活力与地区活力,建议着力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营商环境规范化、关键少数高能化。
一要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让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核心。特别是把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主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特别是各级政府放手把优质资源交给市场化的企业来运营,让他们把“小鸡”养成能不断下蛋孵鸡的“母鸡”,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在培育创新链,发展技术创新项目时,以企业为核心来组织创新链,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创新,让教授和专家们的创新活动更多地围绕解决陕西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自己和自身所在机构的发展问题。
二要加快营商环境规范化。加快优化营商环境的营造,让陕西对企业更有吸引力、支撑力,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引进人才,关键都在于能否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廉能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升政府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服务市场发展的能力。重点在于加快电子政务发展进程,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化、规范化、高效化,特别是让服务对象有效掌握政策信息、管理制度、业务进程。政务信息化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要推进关键少数高能化。掌握核心资源和资源配置权力的主体就是地区发展中的关键少数。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能企业,形成一大批高能企业、高能人才、高能地区带动整个陕西市场能级的提升,是激发新活力的必然选择。多年来陕西各地已经涌现了一批高能企业,比如依托西安现代化学研究所化工技术发展壮大的开米、依托李黑记这样一位高能人才发展壮大的东岭集团,不断孵化高科技企业的西安光机所等。这些高能企业是陕西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高能企业为代表的陕西企业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陕西发展的动能,品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陕西形象。地区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企业、产品和品牌实力的竞争。地区的发展,最终靠企业推动、靠产品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各个领域的关键少数具备市场化思维,熟悉市场化手段,通过选拔、培训、奖惩等方式,着力提升关键少数适应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