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出发,穿过茫茫戈壁,翻越崇山峻岭,向西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向北过满洲里口岸出关,经中亚后继续向西,延伸入欧洲腹地……
2013年11月28日,首列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开通运行。5年来,这支从西安始发的“钢铁驼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升为我国路线最全、开行最多、运量最大的国际货运班列,构建起一条连接中亚、辐射欧洲的物流黄金新通道。
如今,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汽笛长鸣代替了驼铃声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为地处内陆的陕西打开向西开放的窗口。在当地“着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思路指引下,万商汇集的胜景在三秦大地蓬勃再现。
中欧班列“长安号”启航,陕西加速拥抱世界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迈出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第一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穿越两千多年,“古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使古今在陕西交汇。地处西部的陕西,被“一带一路”推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对陕西而言,如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探索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正是陕西的破题之策。
陕西作为中国的“大地原点”,发展“枢纽经济”有无可替代的地利优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门户经济”有着天时之资;而打造“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则构成陕西发展“流动经济”的人和要素。
三大要素齐聚,中欧班列“长安号”则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一笔。
“自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总量逐年递增,开行质量日渐向好。”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站长张义告诉记者,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更是呈井喷式发展——开行总量达到1235列,较2017年增长6.37倍;运送货物120.2万吨,是2017年的5.18倍。
几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载货物的种类日益丰富。最初,出口货物只有工程机械、装饰装修材料等品种;现在,还有工业零配件、食品、轻工产品等货物,共计6大类、206个品种。
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频次也不断增加,从一周一列到现在一天三四列;运载线路不断延伸,最初只能到达中亚地区,现在一路西进,将德国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芬兰科沃拉等欧洲铁路枢纽城市相继纳入运行地图。
中欧班列“长安号”如一条贸易金线,串起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粒粒珍珠。它折射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轨迹,展现了陕西加速拥抱世界的姿态。
西安港挂牌,在中国内陆“造港开埠”
今年6月25日,一列满载货物的“蚌西欧”国际货运班列从蚌埠北站一路西驰,38个小时后到达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这里,货物集结中转,再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运抵沿线的中亚、欧洲主要站点城市。
西安不沿江、不靠海、不临边,却要做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口岸,并非易事。2008年,肩负在中国内陆“造港开埠”使命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挂牌成立。这里,正是一列列中欧班列“长安号”鸣笛启航之地。
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当地独有的“米字型”高铁及高速公路枢纽网络,同时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旨在打造“中国内陆第一大港”。自2013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断探索运营模式的优化创新。
西安国际港务区确立了“全面对接市场,一企一线”的运营思路,将线路交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运营。同时,实行线上订仓服务、24小时预约报关、“舱单归并”等举措,提升管理效率,加大开行密度,最大限度地为中欧班列“长安号”客户节约运输成本。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安国际港务区携手科研单位,研发了“在途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中欧班列在运输途中的光感、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货物安全,还在全国最先推出中欧班列“延误险”。
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基点,陕西同时发力建设陆海联运、空铁联运,共同搭建“海陆空网”立体丝路开放通道:向西,中欧班列“长安号”已开通至中亚五国、伊朗、德国等地的11条干线,基本覆盖中亚、中东及欧洲主要货源地;向东,通过海铁联运,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实现“无缝对接”;在空中,开通国际航线59条、全货运航线14条,旅客和货物可快速抵达23个国家的44个城市,其中包括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6个城市。
凭借出色的运力、高效的组织保障,中欧班列“长安号”吸引了全国29个省份的货源。贸易国由最初的中亚五国,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的44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重载率、货运量、开行量均为全国第一。
目前,创立“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模式的西安港,全面实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贯通欧亚”的作用,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
产业聚集,描绘“一带一路”建设“工笔画”
“今后,‘长安号’开行到哪里,我们的业务就拓展到哪里!”在西安丝绸之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元朝辉看来,自己企业的成长和进步“都来源于西安港,来源于‘长安号’”。
该公司是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其业务主要面向中亚和俄罗斯地区。2017年年初,该公司成为中欧班列“长安号”客户,货物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得以减半。通过“长安号+海外仓”模式,他们在阿拉木图、卡拉干达、莫斯科等城市建立了电商海外仓,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贸易大通道,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陕鼓、陕汽、标准股份、隆基绿能、西安建工等20多家本地企业成功拓展海外市场,在哈萨克斯坦、伊朗、马来西亚等国投资、建厂。西安的老字号粮油企业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构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的“关节枢纽体系”,打造中亚海外粮仓。
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牵引的“海陆空网”立体丝路开放通道,释放出强劲牵引力,加速东部沿海产业向陕西转移,为当地带来产业集聚效应。
三星、美光、奕斯伟等项目纷纷落户;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来陕设立万人研究院;阿里巴巴、腾讯、360等科技企业成立了丝路总部;比亚迪、法士特、开沃、宝能等汽车相关项目相继落地;海航、京东、菜鸟等西北物流总部抢滩登陆……
中欧班列“长安号”还改变了陕西百姓的生活。
近3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返程货品数量增加了近3000倍。肉类、绿豆进口专列丰富了百姓餐桌,京东跨境电商专列、沃尔沃整车进口专列先后开行,使进口的生活用品、汽车等进入百姓家。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2018年,陕西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五位。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列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三位。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融合期,陕西加速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着力描绘好“一带一路”建设“工笔画”,进一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贸易循环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