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显示,西安进一步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条件,本科落户不受年龄限制,再度为西安人口红利带来流量。在人才和户籍新政支持下,在城市发展潜力引导中,西安人才和人口的虹吸效应不断显现,去年新迁入人口近80万,超过六成是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
去年迁入新西安人近80万
超六成是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
近两年来,在户籍准入门槛降低的背景下,西安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人才新政吸纳的大量优质人口资源也创造了人口数量新的增长极。
据西安市人社局通报的人才情况显示,去年西安积极实施“内留外引”的招贤纳才工作,全年共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8.6万人,认定D、E类人才24304人,培养高技能人才8350人。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类人才达314.1万人,净增29万人。另据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迁入的新西安人近80万,其中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口的63.5%。
西北大学丝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表示,人群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结构和就业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社会进步状态影响深远。人才和人口争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规划目标需要以此为支撑,这也是西安通过“内留外引”招才引智的主要原因。
去年西安公布了《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五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七大措施、三项保障,用五年时间为大西安发展留下至少100万大学生。针对本地重点企业、单位的需求,先后赴25座城市33所高校举办了71场宣讲推介会和专场招聘会,并在多所国内知名大学、猎头和招聘公司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打造西安人才政策的口碑效应。
据西安市人社局统计,西安在成功获批西北首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基础上,又在西北率先建立了人力资源服务国际园区,去年新审批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8家,全市达到859家。
在户籍政策优化升级、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惜才育才环境中,西安焕发出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吸引力。
西安跻身新一线城市
城市“引力场”效果明显
从2017年起,西安、成都、武汉、郑州、济南、长沙等约60个城市先后加入“抢人”大战。
恒大研究院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抢人”符合长期人口流入的基本趋势。考虑到中国总人口规模巨大,10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应在10个以上。目前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和西安等9个,“抢人”大战将促进新的千万级城市加速形成。
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王晖表示,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人才争夺会对其他城市会产生虹吸效应。全国高学历人才比例虽然在快速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才供需仍然是“僧多粥少”,城市“抢人”其实是存量争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抢人”过程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已超越了最初浅显的博弈。
经过一年多的博弈,具备中心属性的城市人才新政显现出较强的“引力场”效果。百度地图近日公布的《2018年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西安、成都、杭州、郑州等跻身新一线城市吸引力指数前十强。报告还认为,从都市圈维度比较,西安都市圈以西安市区为中心,整合了周边大量区县,发展势头迅猛。同时,相对北京都市圈等发展较成熟的第一集团来说,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仍有提升空间。
国内经济中心形成西移趋势
人才流入释放经济红利
财经杂志日前刊发的《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经济占全国比例一度不断下滑,直到2006年开始触底反弹。一方面是经济结构从出口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另一方面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加上外迁劳动力回流带来了经济后发优势。近年来,已呈现出经济中心向西转移的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贤考察了2010-2015年期间出现人口收缩的城市,发现有31个城市的人均GDP增速同期下滑。排除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仍有26个城市人均GDP增速下滑幅度超过同期全国水平。由此可见,人口减少和城市衰退存在一种正向反馈的效应。
近年来西安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凸显。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反映,西安劳动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口的32.05%,比2000年占比高了20.26个百分点。从全市就业人口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已由2000年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转变成2016年的第三产业比重过半,西安经济转型对劳动力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专家表示,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创造了很多新行业、新产业以及相关岗位,这些都需要具备相应技术和能力的人才、经过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来落实。对城市而言,谁能在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很大程度取决于人力储备和人力资本积累。
恒大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拥有更好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具有更大吸引力。在各式各样落户和补贴政策频出的“抢人”大战背后,能把人才留下来的因素始终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