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历程绘改革蓝图 追赶超越擘开放新篇”的新闻,为考生发布统计师考试的相关行业动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请持续关注环球网校统计师考试频道,预祝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本篇具体内容如下: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三秦百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戮力前行,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全省追赶超越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持续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发生可喜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社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全省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陕西历史上最为壮丽的奋斗诗篇。
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追赶超越”
经济总量跨跃新台阶,跻身中等发达省份行列。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埋头苦干,陕西经济发展首先实现了量的跨越。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81.07亿元,历时17年,到199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于2001年、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别跨越两千亿、三千亿、四千亿、五千亿关口,之后以年均增加1500亿元以上的水平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跻身全国“万亿元俱乐部”,到2017年迈上两万亿大关,达到21898.81亿元,是1978年的270倍;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九位提升至第十五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三位提升至第二位。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1978—1994年,陕西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态势,增速较为平稳;1995—2013年,发展驶入快车道,除2001年外,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来,陕西与全国一样进入增速换档期,由两位数高速增长逐步换档为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2017年增长8%,居全国第九位,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仍保持高于全国的较快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10.7%,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重工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5:52.0:17.5,产业结构呈“二、一、三”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陕西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49.8:42.3,过渡到“二、三、一”模式,与1978年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降低22.6个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4.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变化。1978年来,陕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比GDP增速高2.1个百分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
“三驾马车”协调性增强,投资依赖明显改善。受居民收入较低、内需乏力、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陕西经济发展过于依靠投资拉动,“三驾马车”发展极不均衡。2000年,陕西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7.1%、75.6%和-12.6%。2009年甚至出现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6%的局面。近年来,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作用下,我省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局面有所改善。2013-2015年,陕西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分别为77.3%,71.3%和59.5%,呈稳步下降态势。2016年为59.8%,较2000年下降15.8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迅速崛起,占据半壁江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6.7%,2011年超过50%,2017年已达54.1%,比1997年提高27.4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比重达59.1%,比第一、二产业分别高32.7和4.8个百分点。
城乡协调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突破5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聚集。特别是近十年来,在重点示范镇建设、移民搬迁、撤乡并镇、鼓励农民进城等系列举措的带动下,陕西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1978年,陕西城镇化率为16.34%,2010年突破50%,实现了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变,2017年达到56.79%,较改革开放初提高40.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2017年,陕西城镇人口较1978年增加了172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万多人。
区域格局发生可喜变化,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有声有色,区域差距不断缩小。陕北大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占比大幅提升。2017年,陕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比1978年上升12.5个百分点;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进,生产总值为1978年的182倍。关中继续保持中坚力量,生产总值占比64.8%,下降6.4个百分点。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启动,大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西咸新区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7年共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内资427.6亿元、外资2.24亿美元。杨凌示范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中国自贸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
县域实力显著增强,县均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近年来,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省78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9956.25亿元,是2004年的8.4倍;占全省的比重由37.5%提高到45.5%,提升8个百分点;县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由14.16亿元增加到127.64亿元;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从无到有,2017年达到36个,其中过200亿元、300亿元的县(市)分别为10个和4个,神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10.33亿元。
三、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人均GDP稳步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陕西人均GDP不足300元,到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2001年迈过5000元大关,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09、2011、2013、2016年分别跨越2万、3万、4万、5万元大关,2017年达57266元,相当于全国的水平由1978年的75.6%提升到2017年的96%,提高20.4个百分点。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04年陕西人均GDP跨上1000美元台阶,2007年迈过2000美元台阶,自2009年突破3000美元后,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美元台阶,2017年突破8000美元,达848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表明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步入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百元GDP财政含量不断提高。1978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19.76亿元,奋斗21年后,1999年突破百亿元,2004年跨上200亿元台阶,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跨越千亿元大关,2017年跨越2000亿元,达2006.39亿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长12.6%。每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5.08元提升到2017年的9.16元,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持续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扭亏为盈,从1998年的亏损11.4亿元转为2017年的盈利2185.7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由-1.3%转为11.1%;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375亿元,是2000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9.2%;资产负债率54.4%,比2000年降低13.8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企业367户,其中百亿以上企业29户。延长石油、陕煤化进入世界500强,其中延长石油为我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百姓安居乐业,物价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2013-2017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五年保持在43万人以上,失业再就业人数保持在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以下。价格涨势温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过几次较大波动,1988年同比上涨19.1%,1994年上涨26.7%,达历史高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产品供给、加强市场监管,稳物价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来,全省物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始终保持在3%以下。2017年同比上涨1.6%,继续保持在温和可控区间。
点击免费下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