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
40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40年,也记录了陕西国土人倾力保护资源的艰辛付出。
当“粮食产销平衡区、矿产资源大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三个称谓同属陕西时,就注定了陕西的国土资源部门在历史的发展中,必须在保耕地、保发展、保民生上协调发力。
从省地质矿产厅、省土地管理局到合并为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机构变迁中始终不变的是国土人的初心和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国土资源系统强化举措,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创新实践,使绿色家底更加殷实;丰富内涵,让民生工程温暖民心,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肩负着保护陕西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的重任,亦肩负着保障经济发展、助力陕西追赶超越的重任,陕西国土人守护资源、保障发展、改善民生的使命从未改变。
保护耕地更严格
日前,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地方政府支持指导下,汉中市国土资源局正在着手加快推进“旱改水”试点项目。
按照“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平衡制度,汉中市2015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旱改水”项目。截至2017年底,“旱改水”项目已完成8395亩,水稻亩均增产100公斤。
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对汉中“旱改水,改补结合”的做法给予肯定,认为汉中既保持了耕地总量不变,又解决了多山少川地区“占水田补水田”的难题,为后备资源匮乏地区占补平衡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任何时候,守土有责、管土负责、用土尽责,都是国土人牢记的准则和不变的坚守。
1985年,我省首次抽调5.42万人,历时13年,形成4000多万个土地资源调查原始数据,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提供依据;1993年,在国内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省在长安、眉县、大荔、勉县、横山5个县进行耕地质量评等定级定产工作试点,随后在全省推开,为耕地占补平衡打下基础;2000年,西安、商洛、渭南等市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年度考核,倒逼领导干部主动作为、保护耕地。每一个节点见证的都是陕西严格保护耕地的决心和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不断强化耕地保护,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求。
以高标准项目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等级,全省安排高标准农田700.3万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以划定生态红线保障耕地资源不受侵害,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595.19万亩;以田长制设立探索耕地保护到人到户,商洛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县镇村组四级“田长制”,与14596名田长逐级签订责任书,夯实各级田长耕地保护责任……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省耕地面积连续多年维持在5900多万亩,基本实现粮食产销平衡。特别是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5年来,使延安新增耕地7.95万亩,玉米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8.4万吨。
保障发展更绿色
保护资源不含糊,保障发展不迟疑。
2017年,吉利、京东等知名企业进驻西安,宝兰客专、西成客专等交通线路顺利通车,其背后都离不开国土人的努力与付出。特别是吉利汽车项目,不到15天,完成用地会审,创造了新的速度,也让外界刷新了对陕西这个西北省份的认识。
保发展,同样体现在矿业上。
今年,我省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矿权全部退出。“陕西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忠武说,“如今,我省对矿产开采规模、开采时限、环评手续等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生态与经济并重,发展才能持久。”
的确,对陕西而言,矿业举足轻重:1982年,神府煤田的发现,确立了陕西的煤炭资源大省地位,为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奠定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渭北一带岩溶水的发现,解决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工业发展用水问题;2016年,汉中探明规模巨大的石墨矿带,为我省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资源支撑……丰富的矿产资源,让陕西的矿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一度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转变。如今,我省的矿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审批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全部被划入禁采区和限制区;发展上,50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和2个绿色矿山示范区即将建设;监管上,各方力量得到整合,解决了以往“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问题。
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矿产资源开发保发展治粗放保安全治隐患保生态治污染行动计划(2016-2020年)》。如今,全省采石矿山由3年前的1523家减少到582家,减少61.8%,黏土砖厂由2294家减少到984家,减少57.1%。
同时,通过推进资源整合、绿色整装勘查,我省的地质找矿有了新突破。全省相继启动镇安西部稀有金属、丹凤北部、勉县-城固北部石墨三个找矿大会战,新增资源潜在价值8000多亿元。
特别是在守护秦岭上,秦岭北麓不再新立采矿权,采石矿山减少了63.2%。以潼关矿山复绿为代表,一大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推进。陕西以实际行动,还历史欠账,建美丽国土。
推动绿色发展,综合考虑矿产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陕西的发展折射的是全国的发展。
改善民生暖民心
6月18日,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商洛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邵汉民却顾不上休息。“进入汛期,就要打起精神,当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就要为大伙负这个责任。”67岁的邵汉民质朴的话语里透着坚定的信念。
邵汉民担任群测群防员15年,默默护卫着102户356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全省,像他一样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有11746人,成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中最基层、最重要的一环。
陕西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种类多样。2000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刚组建时,地质环境处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全省107个县区进行地质灾害摸底调查。这也是我省第一次摸清全省的地质灾害详情。
如今,我省探索出的“平战结合”模式,有力提升了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达到82个,连续多年实现了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零伤亡。
特别是2011年,陕西启动了以搬迁代治理的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策源地。2017年,陕西国土人再次以勇于担当、敢闯敢干的精神,承担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探索出了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的“三精”管理模式;“社区工厂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径”入选2017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这是陕西国土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省更多的民生工作还在继续: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高陵“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稳步推进,让农民增收、集体增资,也为国家下一步政策调整积累经验。
未来,陕西国土人还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严的举措推进耕地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各项事业,用坚守、创新和担当,守护好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