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地域发展的成长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发展提出的“追赶超越”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绿色发展战略,渭南市委、市政府锐意改革,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蹚出一条“追赶超越谋发展”的渭南路径。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渭南全力建设“三地一中心”,如今的渭南,产业升级转型,现代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辐射、集聚、带动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速,建一处工程,成一处景区,打好“生态牌”,念活“发展经”。
渭南,正力争经济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建成具有山水灵气的陕西东大门。
工业转型升级优结构“新”意渐浓
“产业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渭南短板在工业,但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只有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在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渭南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工业、精细化工、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五大产业,着力打造新型工业聚集地。
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5%,工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持。
近年来,渭南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既做“加减法”,又做“乘除法”,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升级。沃特玛、中垦乳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天臣、德飞、派尔森等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合阳桂花、蒲城隆基等光伏示范项目并网发电;神华热电联产、3D打印基地培育、“中国酵素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天引控在“新三板”挂牌,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大荔科技产业园区晋升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省级开发区达到6个。
10月,走进高新区陕西沃特玛新能源有限公司车间内,涂布、切片、卷绕……一片繁忙的景象。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较2016年上升19.8个百分点。渭南市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朱忠效介绍,目前,渭南高新区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10.4GWH,年底将达 15.4GWH,明年达产后是32.4GWH,并将依托新能源产业及示范应用基地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沃特玛、天臣、星美等新能源企业的入驻投产,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不仅延长了新能源产业链,也填补了渭南汽车整车生产的空白。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渭南高新区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
不仅新能源产业,2013年,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在渭南启动,3D打印产业成为渭南高科技产业的主导。10月12日,在3D打印基地,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公司是园区新引进的一个企业,主要以3D打印扩散焊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为主。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在园区的服务下,短短2个月企业实现产值700万元。
渭南还将3D打印技术根植当地主导产业,以3D打印设备生产、3D打印金属材料研发及生产、3D打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重点实施“3D打印+航空”、“3D打印+医疗”“3D打印+教育”等一系列产业模式,借助3D打印技术优势,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企业科技,打造国内特色产业园区。
华商报记者从渭南市工信局了解到,渭南还开展以绿色工厂、绿色集成为核心的工业企业绿色体系建设,组织企业申报绿色示范项目(绿色工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实施限产停产,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排查摸底,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确保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走品牌化产业化道路 农业“升级”
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和大荔冬枣,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且全部入围“2016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百强,总价值达到115亿元。
渭南市也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果品品牌创建示范市”荣誉称号。
渭南是农业大市,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路子。以品牌创建为龙头,做强知名品牌。
以大荔冬枣为例,按照“合理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栽植、专业化销售、科学化管理”的思路,以及“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园区,园区连农户”的推进模式,全力建设冬枣示范园区。目前,大荔冬枣面积已达40万亩,品牌价值38.76亿元。现大荔冬枣不仅畅销于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浙江、镇江等大中城市,也远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2016年G20杭州峰会,大荔冬枣成为专供水果和首届世界苹果大会鲜枣类的唯一指定产品,2017年6月更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截至2016年底,渭南市现代农业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农业总产值达到418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32%,农民可支配收入9415元,相比2012年增加43%,“现代农业示范地”建设呈现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水果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现代果业强市建设稳步推进等诸多亮点。
树山水人文旅游形象 “增”知名度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来华山的游客会发现,除了攀登华山,还能乘坐水上旅游观光气垫船游黄河、渭河和洛河,享受一日游三省、一船游三河。
据介绍,黄渭水旅游观光项目打破区域界限,有效整合了区域旅游资源,推动了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迭代升级,这既是“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渭南的首个建设项目,也是渭南加快“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及“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有效举措,更是打造渭南“全域旅游”的核心要义。
渭南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誉,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提出,把渭南建成具有山水灵气的陕西东大门,渭南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以及渭南提出努力塑造三圣故里、山水渭南的旅游整体形象。为此,渭南除了加快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全域旅游之外,还建设了一座以渭南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渭南地区土特产文化为支撑的,融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娱乐、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人文自然景区——桃花源,建设了一座集度假、休闲、旅游、餐饮、生态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项目——天留村。而且像少华山森林公园、卤阳湖、陶艺村、同州湖、尧头窑等一大批景区也已建成开放。据悉,“十三五”期间,渭南围绕“十大旅游产业聚集区”,总体策划前期、新建和升级改造100个以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累计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渭南根据各类游客消费需求、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价值及服务水准,深挖旅游资源,全力建设以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引领的、以核心景区链、中心城市、旅游县域等为基础的多层次旅游目的地系统,一幅可观可游可赏可留的渭南旅游画卷正在全面呈现。
绿水润城生态大提升 宜居宜业
城市建设水平是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晴雨表。近年来,渭南着力打造生态水系特色品牌,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按照“拉大城市框架、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思路,坚持“北进、南优、西融、东拓”,加快发展“一河两岸、五大组团”。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139亿元的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全面改善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
10月12日,漫步于渭南城区湭河湿地公园,公园周边绿树环绕,观光桥上鲜花点缀,湭河河道成独特的观光水面,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诗意。
据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温全成介绍,湭河湿地公园以湭河为纽带,以水为主体,占地约1106.2亩,投资8374.6万元。设计充分利用场地本身的潜质,归还自然原有之美。将湭河河道附近污水处理厂所排污水进行二次净化处理,项目建设包括组合渗滤湿地,一二级强化脱氮湿地、表流湿地、水平流湿地、园林绿化工程,湿地配水配水渠、提升泵站等。工程实施从乐天大街湭河桥段至渭河入口,分两期实施,累计日处理水量达4万吨。
“公园的建设,融合了可持续、水、生态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为湭河注入了新生命力。蓄水成池,通过二次净化和湿地净化的水质还可涵养植被,确保水系统生态性和可持续性。”湭河湿地公园现场监理谢远宏介绍,公园是集观赏游览、康体健身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华商报记者从渭南市住建局了解到,渭南市按照“把城市建设在森林里,让森林生长在城市中”的思路,全面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和园林城市。对中心城市四纵四横主题大道、十条精品小道、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企事业单位四个层次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投资46亿元,开工建设了金水公园、湭河湿地公园、人民公园等8个公园,主城区公园达10个。
今年,渭南开始实施中心城区水系建设,该工程起于南湖公园,途经渭清公园、西海公园、人民公园,形成贯穿城市南北的生态水系,中心城区湖水面积达到4000余亩。大幅度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水成系”的城市风光。目前,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38.3%,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2.77平方米。
同时,渭南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服务水平明显增强。2015年以来,打通30条断头路,逐渐形成了主城区九横八纵、高新区六横九纵、经开区五横六纵的主干路网,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南北不通、东西不畅的问题,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棚户区改造,学校设施的建设,也持续增强群众福祉。全市44个棚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主城区19个棚改项目,共完成棚户区改造2.4万套,货币化安置2.2万户,货币化安置率达到87.77%。
五年来,全市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方式建成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106所,基本解决城区上学难问题。2016以来,全市新建县城以上城区学校15所,改扩建县城以上城区学校16所,新增学位2.3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上学难的问题。渭南中学、渭南初级中学、渭河小学、经开区公立幼儿园等10余所学校投入使用。瑞泉中学迁建、高新区第二幼儿园等1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