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教资源丰富,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陕西高校主动响应“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突出特色,积极行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6月中旬,《中国高等教育》记者随教育部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访陕西高校,重点探访陕西高校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亮点和特色。
扎根西部凝智聚力
打造丝路经济带上的“国家智库”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怎样做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陕西高校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排忧解难。
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的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标准化、体系认证、质量控制与改进方面的咨询诊断与技术服务,促进质量进步与创新,同时为“一带一路”战略培养质量人才。
企业在海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时,怎样应对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西北政法大学集中优势学科,组建“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其定位是国家决策咨询机构、高水平法律研究机构以及高端特色法律智库。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介绍,研究院现有37位专职研究人员,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带一路”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以及“一带一路”法律信息网。目前,“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主要进行国际法研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法律研究,提供法律编译服务和海外投资法律风险评估。
“比如,我们企业走出去,应该怎么去当地办理工商登记?向哪些部门报批?如果当地不审批,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表达诉求?我们尽可能找到这些国家规范的法律文件,进行编译和法理的诠释,便于企业研判当地经商风险,同时能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王瀚说。
拓展合作共盟发展
搭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朋友圈
在提供智力支持外,陕西高校着力搭建“一带一路”的高等教育“朋友圈”,与沿线国家强化合作,共同培养“一带一路”精英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发起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
据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介绍,西安交大已在联盟框架下开展了各类实质性合作,推动盟校间成立若干学科子联盟,如“丝绸之路管理学院联盟”“丝绸之路大学法学院联盟”“丝路先进制造与纳米技术子联盟”等,并在子联盟合作框架下,开设了中国法、国际商法、中华文化、中澳丝路法学班等硕士项目,为“一带一路”培养精英人才奠定基础。
西北大学成立中亚学院,面向中亚招收留学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养复合型、技术性人才。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告诉记者,学校已开设中亚文明史、国际贸易、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汉语言专业等7个专业,有300多名中亚学生在校学习,学历生占到中亚留学生总数的80%以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是西北大学校企合作、培养国际人才的新模式。该计划从2014年开始,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预计培养1000名左右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中亚学院主要面向中亚五国,开展中亚国家留学生教育,目前有在校生300多人。副校长姜亚军介绍,学校以“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为培养模式,培养熟悉语言应用、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也是现在“一带一路”的热点区域,同时,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自贸区等平台,在丝路沿线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优越的条件。陕西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在各个方面,服务丝路倡议。
技术引领 需求驱动
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我国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初衷就是要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医疗器械。”在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王珏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她们团队发明创造的一系列康复治疗与辅助设备仪器。
电动式五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脑生物信息反馈治疗仪……所有产品全部基于患者治疗的实际需求。
“我们研究的宗旨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我们更加强调临床需求驱动型的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王珏说。据统计,研究所近年来科研成果共有40多种样机,其中有3项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5项进入市场,创造经济效益近1个亿。另有10多项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正在走向市场。
王珏说:“我们期待形成学、研、产、医(用)结合良性循环之模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是我们对国家‘健康中国2030’最直接的践行。”
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负责人王磊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过滤技术,在环保、生物、医药、化工、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王磊领衔他的团队,在超滤、微滤、纳滤、正渗透等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设备、工艺、产业化推广的完整链条。
谈及成果转化,王磊骄傲地说:“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发明专利都得到了产业化推广,没有一项剩下。”
团队前期孵化了两个企业——苏州中色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这两家企业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的水处理设备组件和血液透析器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也供不应求,2016年中色德源年产值达1亿元,君康医疗器械年产值7000多万元。
怎样探索创新创业新渠道,让更多高校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介绍,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陕西出台“陕教十条”(《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从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主权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技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
刘建林说,陕西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重点,按照“突出一个主体、推进两个结合、完善三个机制、构建四大平台”(即: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高校与企业结合、学校与地方结合,完善主动转化机制、合作创新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智库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洽谈对接等方式,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2016年,陕西省3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由高校主持和参与完成19项。陕西高校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