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切换
新闻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2017
07/31
23:40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生动诠释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重大问题。其主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适应、引领这个新常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寻求新动力、挖掘新动能、开辟新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征的概括性表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的直接表现是经济增速换挡,本质是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面临如下重要节点:

一是速度换挡节点。1978年—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平均增速保持在了两位数,2012年后则有了相对较为明显的下降。2012—2017上半年平均增速已降至约7%,表明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即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二是结构调整节点。我国经济在增速进入换挡期后,结构调整也步入了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总体上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具体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产业结构为例,经历了“井喷式”扩张的钢铁、电力和汽车等传统制造部门,生产能力已逐步接近极限规模,再靠规模扩张已经走不下去,需要集中消化过剩产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需要发展壮大。

三是动力转换节点。经济发展自有其内在逻辑,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如果说在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即“铺摊子”,那么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后,增长动力就要转向质量提升,即“上档次”。以知识包括科技和管理创新为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应明显提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国际经验表明,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过渡的。在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成功跨越之概率不到13%。只有那些在这个过程中顺势推进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经济体,才能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有为地调整落后、僵化的生产关系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是中国能否爬上坡、越过坎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能否再次抓住机遇、在世界舞台大有作为的根本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