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正是元胡收获季节,今年城固县种植元胡8.37万亩,产量4.2万吨,占全国元胡总量的70%。按每公斤10元多收购价,全县仅此一项产值近5亿元;而由此延伸形成的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年产值超过40亿元。城固县柑橘、生猪、中药材三大产业链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和低排放的循环产业模式,这在汉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汉中多年坚持绿色循环发展,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形态呈现多元,凸显出经济运行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今年1至4月,汉中接待游客1475.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6.7%。
在绿色循环发展中,一季度汉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98亿元,增长6.3%;投资较快增长,其中文化产业投资首次达到41.35亿元,同比增长2.3倍,占全市投资比重近1/3,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7.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汉中在绿色循环中实现了“四个一”目标,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9%、21.1%、28.2%、17.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09.9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工业化实现了由初期向中期的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四小虎”之一。
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汉中市紧紧围绕“生态陕南、秀美陕南、富裕陕南、安全陕南”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循环发展、生态宜居”战略,推进循环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循环体系初具规模,循环链条基本形成。汉中着力打造八大循环体系,形成5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并配套线材、棒材及轧钢生产线,钢铁企业内循环体系基本形成;形成铅锌34万吨产能,并配套对废渣进行综合利用提取金、银、铜等有价金属,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形成陕飞公司运八生产线、汉川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超高压特种变压器生产线等龙头项目,运九生产线已开工建设,装备制造业循环体系初具规模;形成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成药加工的循环链条,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6.1%;初步建成以硅石、石材为依托的循环产业体系;以全市生态农业为依托,600万头生猪、60万亩生态茶园、60万亩柑橘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建成,“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沼气—肥料—饲料”的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天然气开发步入新阶段,目前,页岩气开发已启动,天然气已打井下钻;建成覆盖全市的资源回收网店571个,分拣中心6个,资源回收体系基本建成。
同时,汉中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通过企业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有效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循环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了12条产业链。截至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链、食品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钢铁工业产业链、有色工业产业链、石材产业链、生物质能产业链等8条产业链初步形成;硅石、石膏、天然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链正在培育推进。
各县区累计实施绿色循环产业项目270个,2015年产业类项目实现产值70亿元。汉台区以城市服务业为重点,初步建成三大服务体系;南郑县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线,形成了以“一带两镇四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布局;洋县以有机产业为突破口,形成了粮油、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九大有机产业体系;西乡县以茶产业和畜产业为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循环产业体系;勉县依托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为大工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略阳县以乌鸡和杜仲产业为主导产业,打造食品产业链;宁强县以生猪、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带动效应明显;镇巴县以茶叶、魔芋、薯类、腊肉、山野菜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留坝县和佛坪县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游、购、娱产业链条,带动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汉中市共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13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4亿元。其中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成功跻身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略阳县毛坝食品医药园一期、镇巴县绿色产业园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入园企业1023户,实现产值612.4亿元,税收12.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