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因而“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视野和制定尤为重要。现阶段,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开放的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和发展,作为西部内陆省份的陕西既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陕西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这一新鲜事物,陕西应该摒弃旧有思维模式。当前全球化迈向“升级版”,中国经济“新常态”其实质就是要从过去追求数量向讲求质量转变,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建议陕西应将目标着眼于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布局,不应停留在外向度低,怎样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旧有发展模式中。当前需要的创新发展首先应该是思维的创新。
二、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之辨。外向型经济是与内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属于战术问题,即依靠谁来拉动经济增长。其实质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依赖于外部市场和资源,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陕西确实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劣势。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更多体现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较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其核心是要建立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一般经济运行机制,减少以至最终消除对商品及各种要素流动的人为障碍。
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外向型经济不是开放型经济的初级阶段,不能认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强调生产要素的对内对外双向流动,陕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正是应该建立在对此理解和把握之上。
三、准确定位陕西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应该发挥的作用。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在当前阶段对于西部各省来讲主要是“一带”的发展,陕西应该定位为建成“综合性集散地”,重点在“综合性”上。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应该结合自身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完备的工业基础、全国名列前茅的科研院所和高等人才,以及文化科技和文化遗产资源等有利条件,不在单项上和某个地区形成竞争性的发展。例如,我们不和新疆去争当物流集散地,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向西新疆更为有利,但是面向国内新疆就失去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不仅是对外开放,也是对内开放。“经济带”的形成国内的各个相关省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荣关系。其次,为了建成“综合性集散地”,陕西结合自身地理、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资源的综合优势,应该更好地研究向内开放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这种开放的思路应该是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综合性,不是单一的物流、对外贸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合性集散地”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时间和过程,更需要的是前期的谋划。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陕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陕西作为西部相对落后的省份,经济实力的增长决定性地主导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虽然先进的经济结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是经济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第二产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或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国际市场需求、国内发展状况结合陕西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最为有利的着力点。在国家大力推进装备制造走出去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需求中,陕西应该加强产业组织的协调,研究规划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加快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完善装备制造自主创新体系。
陕西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给我国的定位: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我国从数量向质量转型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才,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技术、质量至上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五、陕西以全球化视野发觉开放型经济体制发展机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为代表的新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变量,这种国际经济的新趋势使我国需要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鲜事物面前陕西同全国其他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应该发挥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各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研究课程,首先在理论上站到制高点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更多着眼于较长期角度的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中长期规划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五年规划既要着眼于五年的发展,同时更要有超越五年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