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按照中央和陕西省委“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部署,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坚持“扬长补短”思路,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正逐渐成为一座生态型、宜居型、创新型的新能源城市。
宜居之城
在空气质量方面,能源城市榆林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气候答卷”。去年,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336天,较上年增加14天,其中一级优天数93天。年总降水量462.7毫米,年日照时数2672.7小时,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年大部分时间段内处于良好以上状态。
优异的答卷,源于发展理念的转变。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地方实践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宁可GDP增速慢一点,也要把空间留给调整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宜居家园。
榆林把转型升级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着力培育一个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十二五”以来,按照“三个转化”(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要求,榆林投入近3000亿元,实施了7个过百亿、5个50—100亿、19个10—50亿元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资源深度转化项目,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加速形成。
榆林把文明创建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撑,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各种创建活动,榆林城市发生了嬗变,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明创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影响融入发展大局、落到工作实处、走进百姓生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榆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榆林把普惠民生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2013年,榆林喜获“陕西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去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榆林“三年植绿大行动”圆满收官,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造林303万亩,全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提升2.3个百分点,达到3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榆林还矢志不渝为民办实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去年,榆林按照兜底补短原则,投入346亿元办好民生实事,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创新之城
盛夏的榆林,桃红杏白、满目葱茏。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是这里火热的创新氛围: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喜人;思路创新遍地开发……
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榆林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行政、经济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和新增注册资本金大幅增长;启动陕西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工作;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企业直供电交易;启动运行市级污染源监控平台,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推开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榆林把推进能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骨干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榆林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风电、光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58万千瓦,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全面建成,入选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创建市。榆林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成立全省首个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50家;去年成交技术合同21件,成交额5亿元;专利授权量475件,增长3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举措创新助推民企发展。榆林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去年,面对经济发展困境,榆林及时研究出台36条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市县财政投入2亿元实施“助保贷”业务,撬动银行20亿元为中小企业贷款。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5次,促成银行与企业签订合同或意向贷款476.8亿元,落实资金441.6亿元;矿权抵押贷款政策取得突破,部分涉煤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缓解。深入实施神府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大行动计划,非公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逐步恢复。
思路创新推动招商引资。面对宏观经济趋紧、招商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榆林全市上下坚持“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转型”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一方面,榆林招商部门主动出击,寻求商机,不断“走出去”让招商工作风生水起。另一方面,榆林毫不放松在“请进来”上努力,去年先后接待商务洽谈130批500多人次,为榆林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招商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思路创新让招商引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能源新城
2014年,榆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二,稳固发展逐渐成为陕西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丰富的榆林,果断吹响“全面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号角。
根据规划,榆林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三个转化”要求,以超百亿元重大资源转化项目为抓手,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为核心,积极谋划实施经济“三年大转型大调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今年,榆林抓住当前倒逼转型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榆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今年将建成府谷田家寨风电场、榆神协合生态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50万千瓦。此外,榆林还积极推进LNG加气站网点建设。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今年,榆林坚持将增加群众收入和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作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与能化基地配套的城市经济和工业物流经济。在推动群众消费结构升级方面,榆林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积极引导休闲、健康、养老、信用等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在推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方面,榆林着力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榆横、神府、定靖、绥米四大物流园区建设,构建晋陕蒙宁毗邻地区物流枢纽。在旅游资源转化方面,榆林深入挖掘多元文化,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展统万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做好石峁遗址发掘和保护,加大白云山、红碱淖5A景区建设力度,统一规划建设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支持有关县区做好长城遗址、吴堡石城、波罗古堡、龙洲丹霞地貌等保护和开发工作,努力将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今年,榆林的科技创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结合兰炭和金属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榆林不断加大工业科研项目实施力度,今年将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着力打造榆林“清洁煤都”;其次,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作用,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政府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今年,榆林将与西安交大、陕西煤化等单位合作组建能源研究院,为榆林能源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强与西农等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红枣、玉米、马铃薯等技术研发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第三,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智慧榆林”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